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結束。戰敗的惡果,還得由伍秉鑑和他的行商們承擔。《南京條約》規定中國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相當於1470萬兩白銀,而此時清政府國庫存銀僅不到700萬兩,廣東十三行首當其衝地成為清政府的榨取物件。這次賠款,大部分由行商攤派分擔了。
國門被開啟之後,清朝開放五口對外通商,十三行的外貿特權不復存在。十三行無疑是鴉片戰爭中主要的受害者,作為十三行之首的伍家,更遭受了巨大損失。
十三年後,又一次鴉片戰爭使廣州十三行成為中外交鋒的戰場。同年12月15日深夜,具有近二百年曆史的商館在炮火中化為灰燼,十三行作為一個整體,自此便從中國的歷史舞臺消失了。
————分割線————
求收藏!求推薦!求月票!
第七十一章抓周
儘管被迫離開了母國,但十三行卻在海外悄悄的紮下根來。
事實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伍秉鑑等十三行各家首領都有了不祥的預感,便暗中開始了向海外的遷移行動,而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雖然戰爭還是給十三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相比於行商們轉移到海外的財產,已經算不得什麼了。
雖然財產大部分得以保全,但那時的伍秉鑑,卻已是心灰意冷。他曾寫信給在馬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飄揚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一位英國商人就曾說:“看來鼎鼎大名的伍浩官(伍秉鑑)不但對洋行的工作失望了,對整個中國的社會制度也失望了。”
伍秉鑑臨終時的確對當時整個中國的社會制度失望了。他已經明白到,廣東乃至整個中國,在那種制度之下,已經歷經多年發展的傳統商業文明是註定要沒落的。
如今的十三行行商集團,為了能夠生存下來,無一例外的都選擇了向所在國效忠,並且力爭融入到西方社會當中。但儘管如此,各個所在國政府對他們仍然象對猶太人一樣,保持著一定的戒心,始終是既利用又防範的態度,甚至於在華商中間扶持別的集團,作為牽制。
眼前的陳氏家族,不就是一個活生生和例子麼?
宴會開始了,氣氛熱烈而輕鬆,看著往來於賓客之間敬酒的陳鴻和薩拉夫婦,謝蕊涵的眼中妒意更濃,她幾次都轉過了頭,迫使自己專注於桌上的美食,但每一次她都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的目光,不知什麼時候,又回到了陳鴻夫婦身上。
“陳家的這位洋少奶奶,生的是著實標緻,”丈夫伍顯德的聲音將她的目光拉了回來,“只是不知是否善於持家理財。”
聽到丈夫誇讚薩拉的美貌,謝蕊涵心中恚怒,白了他一眼,說道:“怎麼,你也喜歡?要不我給你倒地方,你也娶一房洋女人?”
“瞧瞧瞧!你又來勁了,我也沒說什麼啊。”伍顯德呵呵笑了起來,趕緊從薩拉身上收回了目光,看著謝蕊涵,“我的心裡,可是隻裝著你一個啊。”
謝蕊涵在心裡冷笑了一聲,但表面上並沒有發作。
自己丈夫在外邊的風流事,她心裡其實是一清二楚的,之所以一直隱忍不發,是因為她在伍家的地位並不穩固。
一旦有了機會,她是絕饒不過他的。
想到自己當年一念之差,竟然拒絕了陳鴻的追求,她的心裡不由得一陣氣苦。
這時陳廷軒的夫人,也就是陳鴻的母親潘陳氏夫人瑾萱也來到了花園中招呼賓客,看到潘瑾萱現身,十三行各家的來賓紛紛起身和老太太見禮。
“還不是傍上了潘家才有的今日?哼!”
謝蕊涵在心裡憤憤地想,又看了看在身邊一個勁兒的和葡萄酒較勁的丈夫伍顯德,心中不平之意更甚。
也難怪謝蕊涵心中不忿,當年的十三行,便是以“浩官”伍家和“正官”潘家兩家為首,伍家的伍秉鑑和潘家的潘正煒,同為廣東行商之首,而現在,潘家仍然還有一番當年的氣象,伍家則人物凋零,已然今非昔比。
而自己的孃家“鰲官”謝家,也已風光不在。不然,也不會讓自己這個謝家的長女,下嫁伍家的一門遠房子侄的。
宴會進行了好久,氣氛更趨熱烈,由於心中氣悶,多喝了幾杯葡萄酒,謝蕊涵感覺有些頭暈,這時陳鴻挽著薩拉來到了這一席前,向來賓敬酒。
看到眼前的陳鴻西裝革履,顯得丰神俊朗,身邊的薩拉華服高髻,明**人,真是一對璧人,謝蕊涵心中既羨又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