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政府能夠發行鈔票。
但負債是客觀的事實。
對於這些債務,中華帝國政府是有信心還掉的,因為此時欠債的是政府,而國民還未進行大規模的透支消費。
一旦國民進行透支消費,那麼鐵路系統就能源源不斷的收到效益,那麼還清這些債務是很輕鬆的。
等國民消費透支到一定程度時,中華帝國也透過繁榮時期的鐵路運營的利益將債務還得七七八八。
就算是還不掉也沒關係,等國民透支消費到一定程度,國民就欠銀行很多錢,到時候經濟一崩潰,等於是國民欠政府很多錢,政府可以用這些透支掉的錢,來建設一些收益小於投入,但卻又不得不建的工程,或者直接和其他國家開戰,到時候這點債務不算什麼。
縱觀中華帝國經濟發展,前期是政府在透支消費,把大量的錢投入到基礎建設之中去,從而給國民創造大量的就業。
這種模式理論上可以無限持久,只要透過不斷的發行鈔票就行了。
這也是後世中國所採取的一種模式,但這適用於初期,當建設到一定程度時,政府就要發行大量的鈔票來維持運轉了,也就是增加鑄幣稅。
但中華帝國此時並未增收太多鑄幣稅,而是向銀行借錢來建設工程,銀行的錢是從國民儲蓄中的錢抽出來的。
儘管銀行的錢進進出出,一百塊錢甚至可以反覆貸款給一百個人,但畢竟是有個限度的,隨著經濟的增長,銀行準備金也是要不斷的增加的。而且銀行不是隻把錢貸給政府,還有投資商及國民貸款等等。
因此到了1924年底,中華帝國中央政府已經無力維持這樣的透支建設政策了,就算是1924年,帝國中央政府已經不得不增發50亞元的鑄幣稅來維持這樣的透支建設政策,總的來說,已經很勉強了。
這時候,接力棒要遞給國民消費了,否則經濟將會崩潰。如果要維持不崩潰,只能大量增發鑄幣稅,或者讓國民消費繼續帶動經濟。
中華帝國的計劃,就是將接力棒交給國民消費。
兩者都要發行大量的鈔票,但這是有所區別的。
國家發行鑄幣稅,等於是印票子給政府花,那麼這些錢等於是直接從國民口袋裡掏,這等於是‘無差別攻擊’。
而貸款給國民消費,等於是印票子給國民花,國民口袋裡的票子雖然會同樣貶值,但他們手上有銀行貸款給他們的票子,而這些票子造成了大量的商業活動,使得市場變得非常繁榮,這樣企業也就要擴大員工數量,也就拉動了就業崗位,大量的就業崗位使得整個國家的國民都有工作,而這時就算是票子貶值了,但他們的工作酬勞同樣會上漲。
————————
第一更到
下一章下午6點。
第一卷 第388章 帝國經濟轉型,鋼鐵巨獸
第388章 帝國經濟轉型,鋼鐵巨獸
夏鈞於中京召開了一次經濟轉型會議,會議上夏鈞就接下來的經濟發展路線做出了闡述。
“經濟想要快速發展,透支消費是必須要走的路線,這是一條已經被證實的真理。如今帝國中央已經無力維持這樣的透支消費。按照原定計劃,明年帝國政府將縮減官方工程建設數量。轉而讓民間資本來進行建設活動,但如何使接替過程不出現波動,也就是我們這次會議重點討論的目標。”夏鈞做了開場發言,明確了會議的商議內容。
“如果官方驟然停止新工程的投入,那麼民間資本一時又反應不過來,就會造成很嚴重的經濟波動,或者說是出現資金鍊斷層。如今帝國的建設資金鍊主要靠官方供應……”遊正斌在會議上補充說道,“因此,我們這次會議,重點在於拿出一個靠譜的交替方案。”
內閣次輔吳彥章這時說道:“我覺得,根本性問題實際上是在建築產業,之前帝國官方透過不斷的工程建設,瘋狂帶動了建築產業的發展,加上民間資本同樣也在大規模的進行建設,因此一旦資金鍊出現問題,也就會使鋼鐵、水泥賣不出去,從而影響建築產業帶來的就業崗位。”
說著,吳彥章頓了頓,繼續說道:“那麼,帝國官方在減少工程投入的同時,主要的應該增加民間資本的建設規模,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降低房貸利率和首付資金,從而刺激房地產行業發展,先以房地產行業做為過渡時期的經濟帶動主力。同時加大車貸的放款,透過降低利率來實現,但考慮到汽車產能增長速度限制,因此不能一降到底。透過房地產和汽車製造業,來彌補帝國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