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許多人習慣了這種醫療模式,早已擺脫不了“不舒服→生病→看醫生→打針吃藥”的制式做法,把自己所有的健康問題,變成是他人(醫生)要解決的事情。如此一來,生病者就是受害者,沒有責任,也順理成章地接受醫生的所有治療方式,年長者更抱著“年紀大,機器壞”的心態,就算發生藥物的副作用,也只能嘆一聲“莫可奈何”!
當普遍的信念都是如此時,大多數人實在難以跳出這種被動的、無形的框架。但這種傳統的陳舊醫療邏輯,正是無法應對當代複雜疾病形態的主因,因為消滅疾病不等於帶來健康!更何況大部分消除的,只是藥物抑制的症狀!很明顯地,唯有願意轉變想法與選擇,才能孕育出新的思維,獲得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去改變“健康命運”。畢竟,我們的“感觀”、“看法”與“預期”往往就是影響身心健康最大的前提。
基本上,如果以上幾個觀念都能全部樹立,您大概已進入了自我覺醒的境界,亦即踏出了真正關懷健康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健康而言,何嘗不是如此?
2。 不要依賴醫生得到健康
醫學領域浩瀚如海,既複雜又不斷改變,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新的發現,一時說咖啡有害、一時又說咖啡能喝;一下子說巧克力不好,過一陣子又說巧克力有益心臟,真是莫衷一是,令人無所適從。事實上,據估計,每週來自全球各地的醫學文獻超過7000篇,實在沒有哪一位醫界人士能同步跟上,況且其間尚有許多具爭議性的,因此,也沒有哪一位醫生能追上每一項改變,或瞭解每一個轉折。但遺憾的是,有些醫生根本從來不想花時間去嘗試,一方面固然是“忙碌”(服務?賺錢?)的原因,但“本位主義”恐怕也是主因之一,尤其是成為專科醫生或貴為教授級醫生之後,絕不輕言相信其知識以外的觀念。
由於現代醫生的培養,基本上是一種“社會化”過程,其間歷經披荊斬棘的各種考試、訓練,由人群中脫穎而出,從金字塔中成長,好不容易獨當一面,難以接受所學多年的模式具有瑕疵,更無法承認過去的專業有誤區,甚至錯誤的可能,這種屬“羞恥心”的人性弱點,正是使得大部分醫生無法轉變觀念的原因之一。
說來諷刺,醫生原是最瞭解人體結構的專業人士,但現代的醫生與創造健康卻幾乎毫無關係,實際上,醫生的平均壽命甚至比一般人短!為什麼?因為他們所關心的只是消除“疾病”,而這些所謂疾病,又大多數是一堆更深層次疾病的症狀,例如糖尿或高膽固醇等。並不是說治療糖尿病或降低膽固醇不對,而是這只不過是反映部分畫面而非影象全貌,是大樹而非森林!如果把人體看作一部生物汽車,現代的醫生大概只會做零件修理,而不懂保養維護,但可知道汽車零件易找,人體器官可是一個難求!
事實上,造成這種荒謬現象是有其原因的,除了前述狀況外,還有以下的因素:
●過度專科化:對於主流醫學來說,本位主義之外,更由於醫學知識太廣泛,需要知道的太多,但實際知道的又太少,因此各專科的劃分越來越細。專科的設立正可減少學習知識的範圍,每一位專科醫生就可以依自己的範疇發揮,針對某一特定部分處理,駕輕就熟,“不確定”與“出錯”的機會就大大減少。只是如此一來,您所諮詢的醫生越“專”,得到的健康指導恐怕就越為狹窄,您所能關注的自身健康狀況也就越為片面!
●缺乏全人觀:除了過度專科外,整體觀念亦是當代醫生所欠缺的。長久以來,由於主流醫學把身體與心靈切割,只重視看得到、摸得到的身體器官(受“唯理主義”主導),認為只憑感覺的“心智”和“靈魂”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只屬於宗教或精神科醫生的事情。但從“整體系統”的觀念看,缺了靈魂,大概就只剩下空殼的身軀了。實際上,當您有某一部分不舒服時,絕對是牽動整個身體以及心靈,同樣地,當“心靈”遭受挫折,又何來健康的身體?牙痛只是牙齒難過嗎?當然不是。很明顯,這都是環環相扣的,健康訴求是全面的。
●與病人互動時間太短:《美國醫學會期刊》1999年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醫患在門診互動時,患者的主訴時間在僅僅23秒後,就會被醫生打斷。實際上,醫生往往只選擇病人一、兩個問題來探討,而沒有仔細聆聽病人的所有問題。“三長兩短”(掛號排隊“長”、候診時間“長”、領藥等候“長”,以及看診時間“短”、醫生的話“短”)是大部分民眾普遍不滿的就醫問題,是病患太多、時間不夠、制度使然,還是已成習慣?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