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拜見丈母孃。
潘美先說聖旨的事。
中使剛走,太熱,大太陽正在北迴歸線上直射。呆不下去了,匆匆返回京城。
王明也才趕到廣州,他與宋九一樣,相互對視一眼。有些傻眼,潘美與尹崇珂還好一點,都在廣州。自己倆人算是怎麼一回事,到底是要知韶惠二州。還是要管這個轉運使?或者兩邊來回跑?宋九好一點,惠州好歹離廣州不遠。王明卻苦逼了,韶州離廣州好幾百里路呢。
王明喃喃道:“難道言臣看不到地圖嗎?”
“王轉使,看到又如何?他們也看到那把火。”
宋九一句,王明黯然。
“不過朝廷不顧規矩,我們索性玩一把大的,”宋九又說道。
正好四人都在,宋九便將路上的想法說出來。首先就是裁州並縣,嶺南莫明其妙設了六十個州,整個宋朝才多少州。因此大規模的裁,裁成三十五個州,主要是西部地區太複雜,否則宋九還打算裁減更多。縣也從原來的兩百四十多個縣載成一百十八個縣。有兩條用意,一是減少官員。宋九前後已攆出六十多個官員。可遠遠不夠。
這必須要通報朝廷的,一來一去再加上朝廷商議,最少兩個月時間,宋九巡查過了,又說過冬天時還來巡查一次,若下面官員不學好,那就再無改悔動機。這個時間段裡,一是透過各地公文冤案等等稽核,未必上訴的人一定是清白的,但可以判斷是非清白,現在下面的民心可用,或官員做得不好,百姓必然會湧向桂邕廣韶,或者直接到廣州來申冤。
其次還有許多“密探”,那就是宋九帶來的學子,他們也有一個秘密任務,替宋九暗中打聽各州縣官員,那些官員是好的,那些官員是壞的平庸的。
三是其政績。
然後再派書吏下去一查複查,將這些官員全部淘汰下去。這樣剩下的官員基本能湊合了,再與朝廷調來的官員配合,整個官場風氣會逐漸變好。並且裁減了官員,也節約了大量開支。
第二個用意州縣太大,面積人口都很少,想要好,必須手中有資源,這個資源不僅是面積,還有礦產農牧,以及人口,州縣小資源少,也不便官員發揮才幹。
說著宋九拿出一張地圖。
這就是他設想後各州縣的詳細分佈地圖。
它是宋九第一個想法。
第二個想法靈感是來自王安石的免役法,似乎王安石變法有很多種,多數宋九不知道,但有一些主要變法,例如青苗法與免役法還是能記住一些的,只是記得不大清楚。有官不行,還得有吏,有差。也就是免役法中的役。
宋朝政策是三等戶以上執行差役,看似是齊民,減輕貧困戶的壓力,是富戶當差,貪汙不會嚴重。事實有許多不便,例如一些商人,他們一年得做多少生意,可現在將他們放在差役上,於是造成幾個後果,許多二三等戶破產,有權有勢的把持舒服的州縣書吏,直接架空知州知縣,或者變相地將差役往四五等戶上加,讓社會不公,或者官員強行提高戶等,手中一條牛一棵樹資產也要計算,讓百姓不敢蓋房屋,不敢養牛,不敢種樹。
要麼就是南漢的差法,從唐朝基礎上演變來的,一部分是強行當差,一部分是養吏。這同樣不好,貧困百姓壓力增加,稅務增重,等等。
但少了他們又不行,就象中書,有堂後官、主事、錄事、驅使官、主書、守當官、行首、副行首、通引官、堂門官、直省官、發敕官、楷書等等,他們沾著官字,實際不是官,而是胥吏。各州有孔目、勾押、勾覆、押司、前行、後行、貼司、造賬司、祗候典、散從官、院虞候、雜職、斗子、搯子、杖直、揀子、庫子、攔頭、衙前、獄子、兵級。那一樣都不可少,例如攔頭,沒有他們如何收商稅?粗分一是吏,例如孔目,一為公人,也就是衙前、獄子、稱、搯、杖直等粗笨活計。各縣同樣不少,到鄉間還有,里正、耆長、戶長、壯丁、承貼人、催稅甲頭等等。
名目繁多,恐怕連趙普都弄不清楚。
宋九將他們一分為三,有的可以兼職,例如耆戶長里正等等,這些都是地方上的富戶,平時閒得蛋疼,讓他們配合一下官府還是可以的。宋九稱它們為兼差役。
餘下的皆必不可少。
再分,例如壯丁,他們平時服役訓練之外,同樣也能抽出一些時間參加耕種,可以透過免稅等形式補償。
儘管這樣擇,一州加上諸縣,最少還需要一百到四百個常任差吏。普通的一兩百人足矣,一些小州幾十人就夠了,但象廣州四百人都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