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黑洞…白洞隧道”是通向另一個宇宙的,並不能通向我們這個宇宙世界的其他區域。遺憾的是至今尚未觀測到,停留於理論預言和假設,要變成現實的探索,恐怕只有寄希望於後人。令他困頓的是,為什麼狄克說是“地球人的想象”?
狄克莞爾而笑,不復與言。
過了好一陣子,馬丁耐不住問:“什麼時候才能到你們那兒?要走幾年?”
“幾年?”狄克詫異了,反問。
“我們科學家計算,即使乘坐光速飛船,到你們仙女座最少也要二十年。”
“呵,呵……”狄克爽朗的笑起來,“不錯。按你們地球時空計算是要那麼多時間。這裡有兩個概念:一是光速,二是時間。”他儼然像一位大學教授,在對他的學生釋疑解惑,“在你們看來,光速是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不變的常數。這就太絕對了。其實真空只是一種狀態,不同時空領域裡,真空狀態並不盡相同,真空態不同,光速亦不同,這是其一;其二,你們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為一年,日出日落自轉一週為24小時,時,分、秒,都以太陽為參照點。在我們那裡,時空概念不盡相同,參照點也不同,時間標準就不一樣,自然光速就不相同。以我們所處的MODY星系而言,到地球來回一趟,大約一年多一點時間。若以飛船來說,我們的感覺時間實際上不到二十天。”
“感覺時間……二十天?”夏菲怕是聽錯,不經意地重複道。
在太空飛行,不論到哪一個星球,時間的流逝,總是以飛船本體的時空體系和自身的生物鐘為轉移。狄克耐心解說。譬如我們飛船的時空體系跟你們太陽系和行星就不同,因為各自源於不同恆星系和行星。而且,飛船本體的時空體系是獨立的,既受不同天體物質影響,又可以利用來加速而自行改變。特別是加速到光速或超光速飛行時,人的生物鐘處在非慣性系的引力場中,生命節律變得很慢很慢。所以在飛船上,我們的感覺時間很短很短。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果真印證了這句古語。馬丁十分感慨。愛因斯坦老人早就告訴世人:在引力場時鐘變慢。可惜呀,我們這些後來人並沒有接好他老人家傳下來的接力棒啊。
“是不是時鐘變慢效應?”
“時鐘變慢和尺度縮短,”狄克盯著馬丁狡黠地嘿嘿一笑說,“你們地球人認為是相對論性效應,其實呀是速度效應。飛船或飛碟加速飛行,時空發生彎曲,實際上是時空偏轉,時間向空間移位,空間向時間轉移,時間具有空間特性,空間亦具有時間特性。運動物體速度達到臨界值時,產生一個重要效應:時空相變——你們地球人忽略了。”
“時空相變?”馬丁睜大眼睛,張著口,驚異的望著狄克,直愣神……他學過物理學,知道什麼是“相變”,有水的三態相變,二氧化碳的氣液相變,鐵磁相變,還從未聽說過“時空相變”這種新名詞。
宇宙大爆炸初始,能量極大,溫度極高,伴之以物質相變,科學家稱之為“暴脹”,時間極短暫極短暫,或者說幾乎不需要時間;隨著溫度變化,相變和臨界現象不斷髮生,形成今天的宇宙。至今相變和臨界現象依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在正常氣壓下,水在零度結冰,由液態結晶成固態,在100℃沸騰變成氣態;還有大氣中的雲,雨,雪。這種氣…液…晶三種形態隨溫度變化,伴隨著體積變化和熱量吸收或釋放(潛熱),稱為物態“相變”,已是我們熟知的常識。自然界還存在另一類超出我們常識範圍的“相變”。馬丁記得實驗室裡老師演示給同學們看,叫大家注意觀察玻璃容器內的“樣品”:
開始時,光束逐漸散開,不一會兒,整個“樣品”發亮,呈蘭色光團,向前散射的光突然增強,向四周散射的光減弱,形如火球,顏色轉白……
老師講解說大家看到的是二氧化碳在臨界溫度附近產生的奇特“臨界乳光”。二氧化碳不同於水,在臨界溫度附近,沒有氣液差別,也不呈現兩相共存和亞穩態,“臨界乳光”是其外在特徵,氣體密度反常增大和比熱發散是其本質特徵;溫度超過臨界點,可以從任何一個液態點連續地變到另一個氣態點,或者相反,從任何一個氣態點連續地變到另一個液態點。
那火球,光團,很像人們目睹報告的某種不明飛行物。馬丁從回憶中猛然省悟。地球上人們稱之為UFO發光現象,其中一些很可能是大氣中某種氣體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相變和臨界現象,亦或就是二氧化碳產生的“臨界乳光”。一百多年前,科學工作者實驗測定,二氧化碳臨界溫度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