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榛見到了從西面鄜延路撤退而來的鄜延經略使王庶,這位堅持抗金名震天下地抗金大臣。王庶身材高瘦,一張如刀削般地長臉,顴骨高聳,頜下短髯,濃眉大眼,眼神沉穩。
信王趙榛極盡讚美之辭,以表達自己對他的讚賞。王庶在大宋危難之際,在眾多官員紛紛投降金國的大環境下。他不顧危險,毅然挺身,這份義氣和膽識足以令人折服。
要知道,王庶在鄜延路,組織軍隊與兇悍的金軍一直戰鬥,是異常艱辛的。一旦失敗,滿門都將被殘忍的金軍殺害。抵抗野蠻兇殘的金軍,這需要極大地毅力和勇氣,但王庶克服了一切困難,配合信王義軍,攔截了西路金軍的大量糧草輜重。這次信王義軍的大勝,與他們的支援十分不開的。義軍主力能打勝仗,讓金軍處處受制約,王庶起到決定性地作用,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王庶見到虎王,自有一番感嘆。信王趙榛以小小年紀建下顯赫戰功,麾下更是聚集了各路英豪,在河東河北兩路橫空出世,眾望所歸,名震天下。信王趙榛有這樣的成就,憑的是自己的真本事,是自己的真正的實力。
現在康王趙構已經自立為帝了,為什麼王庶還要選擇東進投奔趙榛?為什麼不惜代價援助趙榛義軍?就是他有眼光。
他之所以不南下投奔趙構,就是因為高宗趙構與信王趙榛比起來差太遠了。一個是酒囊飯袋的軟骨頭。一個是錚錚鐵骨的真英雄。只要眼睛沒瞎,就知道誰更有資格坐天下。
況且,幾萬軍隊和百姓跟在王庶後面要飯吃,王庶還要天天面對金軍的圍剿,就算他有天大地本事也支撐不下去。必須找出路,找個更大的靠山,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地肚子問題解決了。而放眼整個大宋,一邊抗金還有保障的,就只有趙榛和信王義軍才是最大地靠山。
京兆路的翟興、義兵首領劉希亮、孟迪、種潛、張勉、張漸、白保、李進、李彥仙、張宗諤為什麼要派使者來與信王趙榛會盟?原因都是一樣的。
雖然趙榛和信王義軍所面臨的形勢一度險惡,但面對幾十萬金軍的圍剿,最終他們殺出了重圍,擊敗了幾十萬金軍的圍追堵截,一舉扭轉了局面。這更加證明了信王趙榛的本事和信王義軍的實力,所以王庶拜服了,心悅誠服地來拜見趙榛,認他為主公,心甘情願地為其驅使。
假以時日,這片天地或許就是趙榛和信王義軍的天下。到了那個時候,不僅僅抗金大業和恢復大宋河山的問題可以解決了,還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
現在,一線曙光剛剛從河東河北兩路的這片天地裡悄然露出,雖然路還很長很長,但好歹看到希望了。
在東京汴梁,一場陰謀正在醞釀。杜充到任了,此時東京汴梁的最高統帥就是杜充。
早在七月宗澤去世之後,東京就已經人心惶惶,都為抗金的前途擔憂了。都統制王彥心急如焚,連忙帶了幾個親兵,連夜趕到揚州,求見趙構。他希望報告東京前線戰況,並請朝廷選派有威望的大將接替宗澤職務,不要讓宗澤已經收編的兩河民兵發生動搖。趙構讓黃潛善、汪伯彥兩人代為接見。見面之時,王彥聲淚俱下,詳述兩河忠義民兵百萬,皆願為國效力,請求朝廷支援,以便興師北伐。
黃潛善、汪伯彥兩人都是堅定的投降派,立刻斥責王彥,所有義軍都是盜賊,需要一律遣散。王彥這個人性格耿直,愛憎分明。就算是當初不聽命令,擅自出擊的抗金名將岳飛,都被他一直記恨在心裡,更何況是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倆人了。雙方自然衝突了起來。而王彥也辭官了。
失去了王彥這個都統制,杜充到了東京根本就沒有人能制衡得了他。杜充對於過去由忠義民兵收編而來的隊伍,一律不予承認,不發糧餉。所以經過宗澤收編而集結到東京附近的隊伍,大部分都即將潰散。一支隊伍無人發放糧餉,怎麼能夠維持,大夥只好準備各尋生路。雖經宗澤收編還未移駐到東京來的隊伍,如原在洛陽的楊進等人,就無法再到東京來。原在山東的李成,就直接向河北路進發投奔趙榛去了。
就在所有忠義民兵將要潰散之時,一個人將他們重新聚攏並且告訴他們將來的生存之地。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一直潛伏在東京汴梁的馬擴。馬擴將潰散的所有忠義民兵聚攏在一起,讓他們背上投靠信王。聚攏的忠義民兵需要人統帥,馬擴找了幾個信得過的人,帶領他們北上。
馬擴找的人,第一個是號稱天下第一槍王的義士高寵,還有兩名義士鄭懷、張奎。北上就需要他們這樣勇猛的人來衝鋒向前,破開險阻挺進河東河北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