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元璋祖宗三代的名字來看,他就出身於沒有文化的農家,所以當乞丐也好當和尚也罷,都沒有什麼失落感,永遠不會情緒低落,反正“失去的只是鐐銬”,再折騰也不會有什麼損失的,所以才能總是頑強奮鬥且能冷靜應變,同時,內心裡先天地猜忌知識分子和以“略輸文采”而自豪。雖然後來他給死去的三代祖宗都封了尊號,在史書上仍不避諱使用“百六”“四九”“初一”這樣乳名似的稱呼。
明祖陵即使在水下浸泡了近三百年,出水後仍氣勢恢宏,殘存的石雕石刻石人石馬石道都表現出開國的馬上皇帝的雄風。這些我都不想多描述,我要說的是:我們一行人走過石道,漫步到明祖陵正殿,即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的衣冠冢時,我猛然感覺到這地方曾經來過。明祖陵是在清康熙十九年因黃河奪淮被洪水淹沒的,直到公元1966年大旱才露出水面。現在別處都基本幹了,墓穴的正殿因地基下陷成坑的緣故,還時時有堤壩外的洪澤湖水浸透進來,形成一圈小小的池塘。堤壩外漲水時它就大一些,乾旱時它就小一些,池水清澈,能隱隱約約看見水中的三座墓門。我在池塘旁站了一會兒,才想起這池塘同周圍的景物是在我夢中出現過的。這夢是最近才做的,我又是個不吃安眠藥就不能入睡的人,睡著後極少有夢,做了這個景物清楚且又無情節的夢,醒來後還對人說過,所以明白無誤,完全可以肯定。夢中的情景常會在現實中再現,弗羅伊德也曾有過闡釋,我忘了他是怎麼說的了,可是這種再現偏偏在我回故鄉重修祖墳時發生,不能不讓我感到詫異而值得一提。
愧對故鄉的山水,我來亦匆匆,去亦匆匆,目的性很強,就為了重修祖墳以紀念父母,心無旁鶩,盱眙其他的名勝也沒時間和心情去遊覽了,只看到祖墳所在地古桑鄉的一小片田野。其實,我覺得它和我曾居住過的南京、上海、重慶甚至北京郊區農村的田野並沒有什麼兩樣。而這一小塊地卻讓我牽腸掛肚地非來不可,為什麼?就因為那裡面埋著的朽骨在血緣上在基因上與我還活著的肉體有牽連,不僅僅有心理上的還有物質上的了。站在土包似的祖墳前,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微微感到幸運的是:經過那麼多政治性與生產開墾性的人類活動,這三個土包居然安然無恙,沒被剷除。聯想到我在小說《綠化樹》中寫過“祖宗有德”的話,不禁凜然,好象冥冥中有人告誡我不可做壞事似的。想想人真是很奇異的東西,我們現在對大自然、對外太空知道得不少,而對人自身卻瞭解得不多,所以一談到“人”,不可避免就帶有某種神秘性,可能這就是東方神秘主義的根源吧。
在盱眙朋友和張氏後人的幫助下,我終於如願以償,將荒冢整修一新,並從河北訂做一塊大理石碑立在前面,上面我這樣寫道:
修繕祖墳記
《論語》有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追遠”方能繼承併發揚民族之傳統美德,大而言之乃“以德治國”之根本,小而言之可解今人“我是誰”的哲學疑難。賜我身體髮膚之父母,歷盡顛簸,屍骨無存,令我常懷哀思。公元二千零一年初冬,我轉道出生地南京來盱眙,見祖墳白草悽迷,侷促于田壠縫隙。幸古桑鄉鄉親關照,尚有土冢三座隱於荒草野蔓之中,不禁悄然生悲而起修繕祖墳以寄慎終追遠之意。先考諱國珍字友農(一九零九-一九五四),先妣諱陳勤宜(一九零八-一九六九,祖籍安徽望江生於湖北武昌)於此同受張氏後人紀念。嗚呼!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
故鄉行(5)
我從墳關抓了一把土帶了回來,彷彿今後不管我走到哪裡都有一根虛線連線著我和這裡的土地。同時,我也比過去安心了一些,好象我為父母做了些讓他們高興的事似的。
排洩與喧囂(1)
最近總結出了中國人到海外旅遊舉止不文明的十大表現,並且宣佈了對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遊客的限制令。不知道這個限制令如何執行,限制令不像病疫檢查,在啟程之前是測不出來的。有的人在國內好好的,到了國外旅遊景區卻犯了毛病,或是在國內不覺得這些毛病不文明,到了國外卻變成丟臉的行為。總之,誰都無法預測一個人明天會幹出什麼事來,何況,會不會有不文明舉止又不能單純以教育程度與財產狀況來決定。我注意到,在國內大城市,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工偶然進入五星級大酒店或是高檔遊樂場所,反而很謹小慎微、低聲下氣,舉止乖張、旁若無人的倒是財大氣粗的老闆級人物和某些官員。可是,如不讓這樣的人物出國,旅行社就沒生意可做了。所以,我常常覺得咱們出臺的很多政令是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