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當初,當極擅詩賦的嚴助、朱買臣二人結盟陷害致死劉徹的寵臣張湯,嚴、朱二人又勾結了另一極擅詩賦的淮南王劉安意圖不軌時,皇帝即如大夢初醒一般,終於發覺了文學創作中貫穿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他在自己的詔書中就指出淮南王、衡山王謀反,就源於“修文學”、“怵於邪說”(《漢書&;#8226;武帝紀》)。
因此,待到劉安等人被*而死後,劉徹雖然還忍不住創作過一些騷體作品,但鑑於劉安等人的教訓,他逐漸認識到要在政治上統一思想、穩固政權,就必須擯除那些所謂的“邪說”,因而便對楚辭的進一步解讀與傳播開始有所冷落。這於元狩元年(前122)以後大漢朝堂之上楚辭創作的沉寂局面,也略可體現他的這種故意冷落的態度。
其實,中國文學和政治的關係本來就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密切得多:“在古代中國,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尤為緊密。在文學研究中,如果繞開了社會政治,避而不談社會政治,就無法真正把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在意蘊和藝術精神。”(《漢魏文學與政治》)。
而皇權干預文學創作,這樣就必定會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文學的豐富性、多樣性既難以獲得,文學也就難以得到其充分自由的發展:不是一派“歌功頌德”,就是一派主流意識形態。
3、死葬茂陵
公元前87年,御宇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一代雄主終於閉上了自己疲倦的眼睛。
還在他彌留之際,他便為自己的兒子精心選擇好了未來的輔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等人。其中,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弟)不僅忠誠可靠,辦事能力也特別高,他在劉徹身邊二十多年,做事從沒出過岔子,因此極受信任。
劉徹死後被葬在了茂陵,此陵乃是從他即位第二年就開始修建的,直至死的時候,歷時53年。同時,這也是漢陵中規模最大、耗時最長、也是最奢侈豪華的陵墓。它建築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可惜今天它還沒有被正式發掘,我們還不能很真切地感受到那種震撼。
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更在茂陵留下了無數的詩文墨跡、楹聯匾額,遂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如“漢家天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蕭蕭”(唐&;#8226;李商隱)、“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唐&;#8226;李賀)、“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金&;#8226;趙秉文)等等。
而據今天的考古學家們稱,劉徹的老爹景帝劉啟的陽陵附近就發現了上萬具屍骨,他們都是因修建陽陵而致死的,大多是一些因參加此項工程被累死、折磨死的刑徒。可想而知,茂陵周圍又不知道有多少冤魂在環繞著它,在為我們後人講述著那一個個哀慼的故事……
雖然“漢武大帝”劉徹在歷史上一直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封建帝王,但總體上肯定的評價還是要多於否定,比如曹植就讚譽他道:“世宗(其廟號)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他一生及其時代有多達25項的政治、文化等創舉,更開疆拓土、征伐四夷,大大地拓展了中國的戰略空間和大漢民族的生存空間,嘉惠乃至而今,可謂功不可沒。
尤其,那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又顯然是不確的。
總之,*人物已遠遠超越了自己的時代,盡由後人去細細評說吧。只須多加意的是,他是一個男人,更是一個帝王——我們世俗的愛與憎、是與非註定了對他無效。
主要參考資料:
1、羅義俊《漢武帝評傳》
2、楊生民《漢武帝傳》
3、《漢武帝劉徹百謎》
4、《帝王文化與中國文學》
5、《漢武帝與西漢文學》
6、《漢魏文學與政治》
7、向斯《宮禁后妃生活實錄》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接手漢桓帝留下的攤子(1)
引言
對比自己的遠祖漢武帝劉徹的*蓋世,衰世登上帝位的劉宏就顯得不幸多了,這是一個怎樣讓人不安的時代啊。曾經,他也很聰明,他也很好學,他也很文藝,他也願意積極向上,他也希望能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好一點。可是,一己的力量又似乎太單薄了,而他的個性也太柔弱了,他對一切自己所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