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三面環山,與梓州相鄰的雲州是北平王封地,北平王治下,相較在這亂世之中,算是難得的樂土了,聽說北平王,治軍嚴格,雲州當地百姓,生活安定。但李家兩兄弟不準備去雲州,而準備去梓州,畢竟雲州雖然好,去的人也多,到時候,那麼多流民湧入,恐怕不容易進去,為了一大家子,李大富和弟弟李大貴商量完之後,趕緊在徵兵到來之前,收拾一些輕便衣物,錢銀,口糧,帶著一家人匆匆上路趕去梓州。
李家從是大夏周武二十三秋年從晉州逃難過過來,周武二十四年春天達到河村村,彼時河西村人丁還是興旺的,李家一大家子來到河西村之後,里正看著老老小小餓的瘦骨伶仃,衣衫襤褸的,也很為難,河西村已經沒有多餘的耕地分給外人了,好在還有一些未開的荒地,於是和村裡人商量了一下,就給李家劃了村西頭的一處荒地,讓村裡的壯勞力合力給李家蓋了幾間茅草棚,從此李家就算在河西村有了安身之所了。
☆、第2章 (修)
李俊現在應該叫李明錦了,今年九歲了,當年爺爺李大富帶著一家子人定居河西村之後,和二爺爺李大貴一家合力,在村西頭山腳下荒地開墾了幾畝下等地,由於是荒地,未經過潤肥,產量自然不高,奶奶王氏和母親小王氏等人就去接繡活補貼家用,原身的父親李繼旺就帶著三叔去南山打獵,套些小動物充作口糧,一家人就這樣勉強撐過了兩年。
眼看看著家裡的幾個兒子都漸漸長大了,家裡無餘錢給二兒,三兒娶媳婦,李大富天天緊皺著一張臉無奈的嘆氣。又看著剛出生的大孫子李明錦,以及瘦弱的大兒媳,李大富心裡更是無奈,大兒媳是妻子孃家的侄女,前幾年戰亂,王家人都留在了晉州,現在境況如何也不得知曉。
大孫子李明錦是李家來到河西村第二年出生,因胎中營養不足,早產出生,出生後多病多災的,家裡人怕養不活,就抱著孩子去求了位於南山山腰的南山寺了緣大師,了緣大師七十多了,慈眉善目的,是遠近有名的老神仙,看過不少病人都治好了病,看著家裡的情況,李大富親自帶著王氏,小王氏,抱著孫子來求見大師,了緣看過王氏及小王氏報過來的李明錦,給小娃娃把過脈之後,點點頭,讓小沙彌,拿了幾包藥材給王氏,並對李大富說:“此兒是有福之人,命中有兩劫,若過,當能一輩子順順當當,福壽榮家。”李大富聽罷,激動的抱緊孫兒謝過大師,帶著王氏等人匆匆歸家,此後果然李明錦的身體漸漸的好了起來,與尋常孩童無兩樣。
李家人天生的身材修長,五官英俊,雖因食不飽腹,顯得身形單薄,但一張張臉在河西村很是很出顯的,尤其二叔李繼興為甚,二叔彼時十八歲,還未說親,但天生為人豪爽精明,一雙酷似奶奶的桃花眼笑起來招惹了村裡不少桃花,其中就有二嬸林氏。
林氏是河西村村人,林家與里正張家氏姻親,里正夫人林氏是二嬸的姑母,二嬸彼時十七歲,在村裡有很多愛慕者,但偏偏看上了二叔,非他不嫁,卻原來是一次在山上撿野菜的時候,失足摔了一腳崴到了腳,剛好遇到了打柴的二叔,二叔就上前詢問了一下,看周圍實在無人攙扶,又不放心將小姑娘放在這裡不管,就小心的扶起林氏沿著小路走回了村裡,因村裡無人看到,亦不會壞了林氏名聲,但從那之後林家給林氏想看人家的時候,林氏皆不願,林氏的母親周氏多方詢問女兒才得知女兒看上了逃難來的李大富家的老二李繼興,李繼興那小夥子也不是好,可是家裡實在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啊,可是看女兒那副固執模樣,愛女心切的周氏又不願逆了女兒的心意,就拖小姑子里正夫人林氏,向李家王氏私下透露了口風,王氏哪能不明白,立馬高興的應了,二兒子的婚事有了眉目,也算了了一樁心事,立馬回家和當家的商量之後,將家裡所有的積蓄二兩銀子拿出來,準備好提親所用之物高興的帶著二兒去了林家提親,林家哪裡不知道李家貧困,二兩銀子聘禮只怕也是傾家所出了,又是愛女心切,希望女兒婆家能善待女兒,也就高興應下,商量好婚期,秋收過後,二叔就娶了林氏過門。
二叔成親之後,家裡可謂沒有餘錢了,三叔已經十六歲了,在古代也已經是說親的年紀了,可惜李家實在困苦,只能暫且擱下,誰想過了幾個月之後,村東頭的張三嬸來到李家說要給李家老三說親,卻原來是,村裡前幾個月來了一家逃難的人家,夫妻兩帶著一個十四歲的女兒,誰知道路上染病,積蓄全部花光之後,來到河西村之後,漸漸的沒熬過去,就撒手人寰了,唯留下一個孤女孫氏孫梨花,一個逃難來的孤女,說實在的村裡有不少人家都動了心思,白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