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看到,在我們的周圍,也有不少的家長,他們不是採取教育自己子女,向對方道歉的態度,而是對自己孩子採取護短的態度。事實俱在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的孩子,或損壞了人家的東西。他不但不責備自己的子女,不教育自己的子女,反而認為對方來告狀是錯誤,認為孩子在外面打架或作別的事,與他無關。甚或強詞奪理說:“我的孩子也捱了打。”或“那東西根本不是我孩子打壞的,我孩子絕不會去損壞你家的東西!”
這樣護短的結果是孩子在外可以作壞事不負責任,於是越學越壞,並且做壞事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公然喊叫:“你去告訴我父母好了,他們根本不會相信!”後果當然不堪設想。
近十餘年來,臺灣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在我工作過的兩所大學裡,我發現這些犯罪青少年多是家庭中受父母溺愛、放縱,而在外惹了禍時,父母又總是維護自己的兒子,不分是非,反責怪對方。
此外,孩子在外面玩,有時被一些大孩子或特別霸道的孩子欺侮了,奪走了玩具;打得鼻青臉腫或摔得鼻青臉腫,而哭哭啼啼跑回家來,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小學生中,相當普遍。這時有的母親心疼自己的兒女,又恨自己的兒女在外面惹了禍,便鬧著要去找欺侮她兒女的孩子算帳。或者罵自己的孩子:“你就不會打他呀!下次他再欺侮你,你就還手!”
仔細想一想,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算帳和報復,只會使孩子間的打鬥越來越厲害,而且可能使無意的傷害轉變成有意的傷害。
所以在出現這種不愉快的事情時,父母最好能保持冷靜。傾聽孩子的申訴,幫助孩子洗傷擦藥,教導孩子以後儘量避免與那些頑童玩耍。同時,也可直接找欺侮了自己兒女的孩子問明事情真相,勉勵孩子們和睦相處,不要打鬥。以免事態擴大,結成冤家。當然,必要時還是可以找對方家長,共同進行教育。但注意一點,那就是找對方家長,不只為了算帳。所以要冷靜友善,以共同合作教育雙方孩子為目的。
●怎樣面對孩子的過失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錯誤或失敗是在所難免的。要想孩子少犯錯誤,免蹈覆轍,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
有一個企業家在回憶錄中寫道:“上小學時,即使我玩得過分,成績退步了,父母也從不嚴厲責罵我。當我把成績單交給他們看時,他們看看各門分數的成績,然後看看我的臉。當然我覺得很不好意思,而且等待著挨父母的罵。然而他們卻沒有罵我。這樣反而使我更加感到愧疚,決心下學期一定要好好讀書。”
日本有一屆議長在回憶他的童年時,也說過:“小時候母親經常要我去買東西。有時我不是買錯了,就是買漏了。但是母親發現後,從不責罵,只是說明天再去買回來。”這樣就養成了我把要做的事都寫在紙上的習慣。
從上面這兩人的回憶,我們可以看出孩子犯了錯誤,他們自己也是有愧疚有改正的要求的,而且也會想辦法改正。問題是父母怎樣對待,怎樣啟發他們認識錯誤和感到愧疚。在前面的章節中我曾經幾次談到這,簡單地責罵孩子的錯誤和失敗常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原有反省的,也不去反省。因而又重犯錯誤;一而再,再而三。
但是要作到啟發孩子的自我反省,信任孩子能改正錯誤卻是不那麼容易的。我們日常最常見的是簡單地責罵,或者埋怨孩子不聽話:“你看,我所說的沒有錯吧!”或者當孩子不聽大人的忠告而失敗時,父母會說:“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吧!你總是不聽!”
父母想強使孩子確認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從而使孩子對他們聽從。他們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這種埋怨和責問實際上等於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判斷,會使孩子喪失自信。有的甚至還會對父母的這種怨詞感到反感:“什麼都是你說的對!”
所以當孩子出了差錯,尤其是當孩子反省自己的差錯時,父母應保持沉默。當然。有的母親也會講,孩子會反省什麼過失,他們根本就不會感到愧疚,所以才罵。我覺得這種看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簡單的好壞還是能區分的,並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恥感,因而做錯了事,由於貪玩而荒廢了學業,考試不及格,他們是知錯並有一定的羞愧的。。當然,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這倒是存在的。問題在怎樣啟發他們的自尊心、羞恥感,進而反省,自我下決心改正。
日本兒童心理學家和幼兒教育家多湖輝在他一本關於子女教育的專著中曾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念中學時,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