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3部分

即便以2027年的標準衡量,“伊吹”級的效能也不落後,只是比起共和國的601就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關鍵是,導彈快艇的獨立作戰能力並不強。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導彈快艇就因為過小的排水量,效能受到很大限制。除了在中東戰爭期間擊沉過驅逐艦之外,導彈快艇再也沒有驚人的表現。歸根結底,都與導彈快艇的“特殊性”有關。

小型艦艇有小型艦艇的好處,比如速度快、靈活、不容易被發現等等。隨著技術進步,導彈快艇的這些效能很難在戰爭上得到發揮的機會。速度再快,也快不過反艦導彈;機動性再好,也好不過直升機與作戰飛機;即便非常不容易被發現,在各種各樣的探測裝備面前也難以藏匿行蹤。

艦體過小,帶來的問題卻永遠無法克服。與任何一種大型戰艦相比,導彈快艇的作戰能力都非常單一,作戰用途更加單一。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就再也沒有研製小型艦艇,而是全力打造大型戰艦。雖然共和國海軍曾經擁有一支令所有敵人生畏的“海上猛虎”,但是在共和國國力逐漸增強,有足夠的能力打造大艦隊之後,導彈快艇也逐步退居二線,不再是海軍的主力作戰艦艇,只能承擔近海巡邏與近海防禦任務。如果不是局勢所迫,沒有充足經費;戰艦建造週期過長,3年內難以建造太多的大型戰艦,共和國海軍也不會用導彈護衛艇組成“預製艦隊”,執行戰略封鎖任務。

要想發揮導彈快艇的戰鬥力,必須有足夠的協助力量與強大的聯合作戰能力。為此,共和國海軍岸基航空兵與空軍向前線派遣包括預警機、反潛巡邏機、聯合指揮機、加油機與戰鬥機在內的數十架戰機,為執行封鎖攔截任務的導彈護衛艇提供全方位支援與協助。

日本海軍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天還沒亮,空軍司令部送來最新情報,之前還在津輕海峽東部海域活動的2支導彈快艇群已經離開巡邏地點,正在向東航行。

8點不到,到達作戰海域的遠端海上巡邏機發現了正在向運輸船隊靠近的導彈快艇。

“伊吹”級導彈快艇上沒有配備遠端對空搜尋雷達、也無法配備系統總質量達到數百噸的大型雷達,自然無法發現遠在數百千米之外的預警機與遠端海上巡邏機。雖然日本海軍為大部分“伊吹”級配備了近程防空導彈(陸軍的單兵防空導彈),但是這種導彈最多隻能對付視野範圍內的直升機與低空飛行的戰鬥機,根本夠不著在數千米、甚至上萬米高空飛行的作戰飛機。

透過資訊網路系統,日本導彈快艇群的一舉一動都傳送給了迎戰的導彈護衛艇。

毋庸置疑,共和國海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打,還是不打?

決策權不在海軍手裡,也不在總參謀長手中,在王元慶的手中。

各參戰部隊的官兵都在焦急等待攻擊命令的時候,王元慶卻在等待軍情局的訊息。

肯定要打,只是必須掌握好打的時間!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攔截行動,既然美國船隊沒有在此之前聽從警告,也不會在此之後聽從警告。要想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必須打痛敵人、打怕敵人。做出決策的時候,王元慶就明確了“打”的宗旨,只是格外強調打的方式。

美國想給共和國製造麻煩,共和國也想給美國製造麻煩。

誰能笑到最後,不是看能夠擊沉多少日本艦艇與多少船隻,而是能否在打了之後拿到十足的理由,讓美國啞巴吃黃連!

王元慶並不擔心什麼,船隊的速度只有24節,最快也要到傍晚才能到達日本港口。

10點過,王元慶透過軍情局的保密通訊線路聯絡上閻尚隆,讓外長在巴黎做好譴責美國有意破壞停戰談判的準備工作。

接到電話的時候,閻尚隆還有點驚訝,似乎不太明白元首的意思。王元慶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首席助理焦魃山向閻尚隆簡單解釋了一番,然後讓閻尚隆按照最高決策做好相關準備。

11點30分,李存勳來到總參謀部。

收到軍情局的評估報告之後,王元慶沒再遲疑,立即讓裴承毅按照軍情局制訂的相關計劃安排作戰任務。

戰略封鎖是徹底打垮日本的“王牌”,豈可兒戲?

拿到軍情局的計劃,裴承毅才明白了元首遲遲不下達作戰命令的原因。作為軍人,裴承毅不得不佩服元首的戰略眼光與政治頭腦。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戰鬥,而是一場註定會對眾多國家產生影響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