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4部分

,將給喬治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前者會讓他身敗名裂,而後者還能留下東山再起的機會。只不過,喬治選擇的不是後者,而是前者。

作為政治家,喬治不可能不清楚布蘭迪諾的“勸告”的真實含義。

經過大蕭條的洗禮,英國政壇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期間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採取“大陸政策”的保守黨迅速得到民眾支援,而繼續奉行親美政策的工黨與奉行獨立自主政策的自民黨迅速衰落。正是如此,在大蕭條期間,英國在保守黨的推動下加入了歐元區,使英傍成為歷史。可以說,加入歐元區是把雙刃劍,當英傍成為歷史之後,英國在經濟上開始倒向歐洲大陸,既加強了歐元的地位,又提高了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價值(按照英國與法德意等歐元國家達成的協議,在英國加入歐元區後,倫敦是歐洲第一大金融中心)。因為更換貨幣,英國民眾將不可能避免的承受負擔(從某種意義上講,皇家海軍能夠打造擁有3艘超級航母的世界級艦隊,與保守黨積極支援英國返回歐州的基本國家戰略有密切關係,因為回到歐州大家庭後,英國要想確保大國地位,擁有不亞於法德意的影響力,就得確保軍事優勢,而英國的傳統強項就是海軍,所以必須要打造一支歐洲第一的大艦隊),所以保守黨的支援率在此之後開始下降。正是如此,在大蕭條即將結束的時候,由喬治領導的工黨才能聯合自民黨,在大選中擊敗保守黨,獲得下議院半數以上的席位,並且組建聯合政府,讓英國回到了親美路線上來。

由此可見,聯合政府不但來自不易,而且非常重要。

按照英國調查機構進行的隨即調查,如果喬治宣佈提前解散議會,保守黨將百分之百的贏得大選,甚至有可能在下議院控制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

這絕對不是吹牛,而是必然。

聯合政府上臺之後,雖然英國的國防開支並沒降低,但是英國的國防建設方針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怎麼說,國防建設為國家戰略服務,當國家戰略發生重大轉變的時候,國防建設自然要發生轉變。因為重新走上了親美路線,所以英國完全沒有必要保持一支世界一流的海軍(皇家海軍曾提出自研、或者採購、或者聯合研製重型艦載制空戰鬥機,而法國也有同樣的設想,雙方還進行過秘密接觸,而聯合政府上臺後,直接取消了該計劃,甚至將皇家海軍要求採購另外3箇中隊的F…46A戰鬥機的計劃束之高閣;如果不是“快速”級潛艇與美國有很大的關係,恐怕連“快速”級攻擊潛艇的建造計劃都會受到影響)。按照美國的全球行動規劃,加入西約集團的英國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協助美軍征戰全球,從而需要打造一支擁有遠端投送能力的軍隊,即重點採購運輸機、遠端戰鬥機、兩棲戰艦、垂直起降攻擊機等用油海到陸進行打擊行動的作戰裝備。非常可惜的是,在短短几年之內,各個專案還處在研製或者審批階段,直到馬島衝突爆發,聯合政府全力打造的“全球打擊力量”連影子都看不到。

由此可見,聯合政府必須為馬島戰敗負責。

事實上,幾乎所有英國人都認為,需要承擔責任的不僅僅是首相。加上在野的保守黨趁此機會大做文章,一再宣稱政府的錯誤國防方針與錯誤的國家戰略,是導致馬島衝突與英國戰敗的直接原因。當幾乎所有英國人都被憤怒控制著的時候,提前舉行大選,意味著執政的工黨與自民黨主動交出政權。

問題是,英國的政治制度不存在“彈劾”首相的問題。

準確的說,只要執政黨或者執政聯盟內部高度團結,在7年的任期結束前,除非首相觸犯了法律,不然沒有任何人能讓首相從唐寧街10號搬出來。就算首相出了問題,只要執政黨或者執政聯盟能夠達成一致意見,推舉出新首相,在野黨也無可奈何。除了7年一屆的大選之外,唯一的辦法就是首相解散下議院,提前舉行大選。當然,前提條件都一樣,即執政黨與執政聯盟高度團結,沒有議員反水。如果在野黨發起彈劾案,而執政黨的某些議員投了贊成票,使彈劾案的支援率超過半數,那麼不管首相是否願意接受,都得解散內閣,由下議院的各大政黨重新組閣,或者重新組建聯合政府。到了這一步,首相肯定會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即宣佈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

也就是說,喬治是個非常關鍵的角色。

如果他肯服輸,並且做出犧牲,那麼要到3年之後,執政的工黨與自民黨才會面對保守黨的挑戰。毫無疑問,以英國的國情,3年之後恐怕沒有多少選民記得住輸掉的第二次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