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6部分

國的彈藥庫在不消耗的情況下最多隻能儲備軍火企業在10年內生產的彈藥,所以美國捲入的地區戰爭也以10年為限,比如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60年代到70年代的越南戰爭、80年代的巴拿馬戰爭(在此期間還有由前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雖然美國沒有直接捲入,但是美國透過各種途徑為阿富汗的反蘇游擊隊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等於消耗了美國的彈藥庫)、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與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戰爭(雖然科索沃戰爭在蘇聯解體後爆發,但是按照得到普遍認同的觀點,該戰爭是冷戰後轉型的標誌之一。

再以共和國捲入的戰爭為例,因為共和國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前並沒捲入國際爭端,彈藥庫的容納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也就是共和國的軍工廠加速轉動之後,幾乎每隔3到5年就會爆發一場戰爭,消耗掉所有儲備彈藥。

第三次軍事改革中,王元慶沒有設法降低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

因為已經向民營資本開放了軍工領域,所以王元慶也沒有理由透過行政干涉的方式讓民營軍火企業停工。

針對這一問題,王元慶提出的解決辦法非常直截了當:增加彈藥庫的庫存容量。

搞清楚了這一點,再來看第三次軍事改革,恐怕就沒有人認為王元慶削減軍費開支會對共和國的軍事力量造成負面影響了。

可以說,王元慶壓根就沒有打算削弱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錢來維持最為強大的國防實力,並且在必要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將國防力量爆發出來,從而使共和國有能力打贏任何一場戰爭。

由這點來看,趙潤東是從軍隊的層面上建立軍事儲備體制,而王元慶則是站在國家的高度上完善了軍事儲備體制。雖然不能由此證明王元慶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但是足以證明他的政治才能,以及超人一等的戰略眼光!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37章 暗度陳倉

雖然裴承毅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總體方案的起草人之一,但是沒有參與具體的改革規劃工作,所以在前往瓜達爾港的途中,他把精力放在了李存勳送來的資料上,特別是那些軍事建設成果的資料。

眾所周知,王元慶最終把顧衛民推上了國家元首的寶座,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想借助顧衛民的力量完成第三次軍事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王元慶甚至沒有指望顧衛民能夠推動政治改革。事實上,要想進一步推進政治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軍事改革,即改變軍隊的根本屬性,只有當軍事改革取的成就,才能把共和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上。毋庸置疑,第三次軍事改革需要足夠的時間,也許在顧衛民的10年任期內都不大可能完成。在此情況下,王元慶把推動政治改革的重任留給顏靖宇,並且想方設法的確保顏靖宇在中央的地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放眼整個共和國,恐怕沒有誰比顧衛民更加適合推動軍事改革了。

作為趙潤東的得意門生、共和國的前任國防部長,顧衛民的前半輩子都在國防部的辦公室裡度過,而且是自趙潤東之後,第二個從國防部出來的國家元首。雖然顧衛民與趙潤東並不完全一樣,至少他不是軍人出身的國防部長,甚至沒有服兵役的經歷,但是在國防部工作幾十年,讓他非常瞭解共和國的軍事體制、也非常清楚共和國軍隊的問題。事實上,第三次軍事改革也是顧衛民的政治成果之一。

除了主觀意願與能力,客觀上,顧衛民也有推進軍事改革的必要性。別的不說,顧衛民要想擺脫王元慶的影響,首先就得獲得軍隊的信任與支援,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完成軍事改革,並且藉助軍事改革在軍隊裡安插自己的人手。雖然這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軍事改草的意義,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軍事改革能夠順利推進。說簡單點,只要顧衛民不想遺臭萬年,成為民族敗類,就得認同王元慶提出的軍事改革總方針,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正是如此,在顧衛民的主導下,第三次軍事改革讓很多人“看走了眼”。

可以說,那些認為共和國的軍事實力正在下降的人,都受到了顧衛民的影響。具體原因有三個,一是所有人都知道顧衛民在擔任國防部長的時候就以削減國防開支、與總參謀部對著幹而出了名,二是顧衛民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擅長計算的管理型人才、其最為突出的才能就是合理利用每一分錢,三是在顧衛民的主導與推動下、第三次軍事改革很快就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