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82部分

不大可能繼續揮師北上,而且投入第六戰鬥單位之後,他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軍安卡拉,但是隻要打下了馬拉蒂亞,把戰線推到托羅斯山脈以北,就能在戰後的談判中獲得更大的籌碼,甚至能夠迫使土耳其當局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與共和國簽署停戰條約。

要想打下馬拉蒂亞,就得讓美軍源源不斷的增援迪亞巴克爾。

也上就是說,在包圍迪亞巴克爾之後,只能施壓,不能強攻。

當然,作為這場戰爭的總指揮,裴承裴應該知道他這個計劃存在一個幾乎無法克服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把第六戰鬥單位送到馬拉蒂亞去?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地面突擊肯定不行,不管是從迪亞巴克爾出發、還是從加濟安泰普出發,第六戰鬥單位都要突擊數百千米,如果在戰爭初期問題還不大,而在這個時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空降的可能性也不大,不是第六戰鬥單位沒有空降作戰能力,而是沒有足夠的運載工具,戰略運輸機群的任務安排得非常滿,別說抽調上百架運輸機,抽調幾架運輸機都很困難。

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機降,即利用陸航的垂直起降運輸機群把第六戰鬥單位送往馬拉蒂亞,並且由陸航的低空攻擊機群為機降行動提供空中支援。正是如此,裴承毅才會將陸軍僅有的一套野戰機場預製元件送往馬爾丁,在那邊建立前進基地。馬爾丁到馬拉蒂亞僅有200千米,而摩蘇爾到馬拉蒂亞的航程接近500千米、阿勒頗到馬拉蒂亞的距離也在250千米以上。按照聯合司令部做的統計,在僅動用第十戰鬥單位3個支援營(即裝備DZ…25E的戰術航空運輸營)的情況下,能在24小時之內,將第六戰鬥單位的戰鬥旅與支援旅全部送到馬拉蒂亞。

問題是,有這麼容易嗎?

策劃這次作戰行動的時候,裴承毅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守衛馬拉蒂亞的土耳其軍隊,而是美軍第101突擊師。

這支足以與第十戰鬥單位抗衡的空中突擊部隊到達土耳其後,裴承毅就猜到,杜奇威沒有讓第101突擊師立即參戰,不是不信任該師的作戰能力,而是不想浪費掉唯一的低空突擊力量,想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事實證明,裴承毅的判斷非常準確。

正是這個擔心,讓裴承毅沒有插手袁晨皓的前線指揮工作,也沒有阻止袁晨皓強攻迪亞巴克爾。

原因非常簡單,只有袁晨皓強攻迪亞巴克爾,才能讓杜奇威把第101突擊師派出來。

當然,結果沒有好到哪裡去。第101突擊師的主力就在馬拉蒂亞,在11日到12日的戰鬥中,雖然第101突擊師的損失非常大,但是第十戰鬥單位的損失也不小。因為打擊營的損失過半,在遇到空中威脅的情況下,無法為地面作戰行動提供全力支援,所以以機降的方式攻打馬拉蒂亞的作戰行動不得不暫時束之高閣。

冷靜下來後,裴承毅不再覺得袁晨皓把他的計劃搞砸了,而是在暗自感謝袁晨皓。

作為總指揮,裴承毅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不是袁晨皓強攻迪亞巴克爾,讓第101突擊師提前殺入戰場,那麼在他把第六戰鬥單位派出去的時候,很有可能在馬拉蒂亞遭受開戰之後最慘重的失敗。客觀的講,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馬拉蒂亞的重要性,也就不應該把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交給土耳其國防軍。杜奇威沒有在馬拉蒂亞部署重兵,就是希望裴承毅來攻打這座城市。從第101突擊師參戰的速度來看,該師在到達土耳其後不久就做好了準備,處於隨時待命的狀態,不然不可能如此迅速的投入戰鬥。也就是說,馬拉蒂亞是杜奇威為裴承毅準備的一個陷阱,一個用來扭轉戰局的陷阱。從總體戰局上來看,雖然杜奇威不一定知道裴承毅會以攻打馬拉蒂亞來結束北方戰線上的大規模作戰行動,但是他一直擔心裴承毅會派遣部隊長途奔襲安卡拉,而馬拉蒂亞又是進軍安卡拉的必經之地。由此可見,杜奇威很有可能歪打正著,把馬拉蒂亞當成了決戰的主戰場。

如果不是袁晨皓打亂了進攻節奏,後果將很難設想。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裴承毅不得不承認,還是前線指揮官清楚戰場上的情況。

不是說裴承毅的能力不如袁晨皓,而是他身在後方,只能透過前線指揮部與各作戰部隊反饋回來的資訊瞭解戰場局勢,無法直觀的瞭解戰況,也就無法像前線指揮官那樣對戰局做出準確判斷。

袁晨皓不缺乏指揮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也就有能力看出戰場上的問題。

由此可以斷定,決定強攻迪亞巴克爾之前,袁晨皓不但猜出了裴承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