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5部分

德穩住了伊朗的局勢。在電視上,內賈德做出了三點承諾,一是不對反對派進行大清洗,二是不追究革命衛隊官兵的責任,三是不擴大軍事管制範圍。也就是說,內賈德想控制住軍事政變的影響範圍。

當然,內賈德的目的並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就在內賈德發表全國性電視講話的時候,控制德黑蘭市區的兩支伊朗國防軍的軍隊仍然在繼續清理異己份子,並且秘密處決了所有可能與刺殺行動有關的嫌疑犯。根據西方新聞媒體的估計,在接下來的數日內,至少有12000人遇害,其中90%都是與刺殺行動沒有任何關係的政治家與社會活動家。雖然實際數字很有可能少得多,但是按照半島電視臺提供的資料,遇害者不會少於4000人,而且半數以上與刺殺行動沒有任何關係。也就是說,內賈德在藉此機會剷除異己份子。

從12月24日到1月2日,清洗行動進行了足足9天。

直到1月2日上午,內賈德宣佈解除德黑蘭周邊5個革命衛隊師的武裝,並且要求所有革命衛隊官兵在指定的時間內到指定的地點向國防軍的憲兵部隊報道。當天下午,德黑蘭郊區的5個革命衛隊宣佈拒絕接受總統領導,並且按照最高精神領袖下達的命令,進入德黑蘭市區,開始解除國防軍武裝,也就是被稱為“革命衛隊暴動”的小規模內戰爆發,內賈德才停止了政治清洗。

嚴格說來,這也是一場軍事政變,而且是一場硬碰硬的軍事政變。

雖然革命衛隊的5個師宣佈服從最高精神領袖的指示,但是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在內賈德宣佈解除革命衛隊的武裝,並且讓革命衛隊的官兵接受國防軍控制時,所有革命衛隊的成員都得為自身安全考慮。問題是,幾乎沒有一個革命衛隊成員願意與內賈德對抗,更沒有幾個革命衛隊成員想打內戰。如此一來,宣佈決絕執行總統的命令後,5個革命衛隊師並沒攻入德黑蘭市區,而是在郊區與前來鎮壓的國防軍對峙。

事實上,國防軍的官兵也不想打內戰,因此對峙沒有演變成大規模戰鬥。

這種不戰不和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月6日夜間,即參加了中東戰爭的伊朗國防軍的主力返回伊朗,而忠於最高精神領袖的“霍梅尼師”在回國前就被解除了武裝的時候,這場鬧劇般的軍事政變才走向尾聲。

2043年1月7日上午,革命衛隊的一支警衛部隊扣押了哈什,並且宣佈服從總統下達的命令。隨後忠於內賈德的“光榮的十月七日師”進入革命衛隊營地,並且將哈什押往位於納馬克湖東岸的一座秘密軍事基地,持續了15日的動盪終於結束了。

毫無疑問,1月7日上午發生的事情,也是一場軍事政變。

從某種意義上講,哈什才是伊朗的國家元首,內賈德只是伊朗的政府首腦,所以哈什才是伊朗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事實上,按照伊朗的法律,哈什也確實是革命衛隊的最高統帥。如此一來,革命衛隊不聽從總統指揮不算違抗命令,而扣押最高精神領袖,並且將最高精神領袖交給國防軍,肯定是軍事政變。

不管怎麼說,這15天裡發生的事情很有戲劇性,也說明了很多問題。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內賈德是這場鬥爭的勝利者,而且主導了整個行動。事實上,內賈德只是表面上的勝利者,而且並不像外界認為的那樣,在15天的動亂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原因非常簡單,那6顆小口輕手槍彈差點要了內賈德的小命,雖然共和國陸軍軍醫非常厲害,而且使用了很多先進醫療裝置與昂貴的藥品,讓內賈德奇蹟般的挺了過來,但是直到2043年底,內賈德的身體都非常虛弱,最多隻能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做出決策,不可能事無鉅細的控制各個環節。也就是說,在這場動盪中,內賈德與哈什的作用差不多,最多隻具有象徵性的意義。用一些國際觀察家的話來說,內賈德在這場暴動中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活了下來。

翻開表象就能發現,這場暴動的本質就是伊朗國內新老兩大利益集團的直接鬥爭。

毫無疑問,在這場鬥爭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伊朗軍隊裡的年輕軍官,也就是所謂的少壯派軍人。

伊朗戰爭之後,伊朗當局一度將國防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上。受共和國軍隊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精彩表現的影響,伊朗在20年代派遣了一大批軍官到共和國學習深造,而這些軍官後來幾乎都成為了軍隊中的骨幹人才。到中東戰爭爆發的時候,伊朗軍隊中大部分上校與少將都有到共和國學習的履歷。讓伊朗全國上下最感震撼的還是印度戰爭,前面提到過,印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