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5部分

眾所周知,早在印度戰爭之後,美俄間的堅冰就被打破,雙邊軍事合作逐漸展開,主要合作模式就是由俄羅斯提供資源,美國提供技術,共享先進軍事成果。雖然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俄羅斯的軍工體系仍然獨立發展,俄羅斯當局也沒有放鬆相關管制,比如禁止美國企業吞併俄羅斯的軍工企業,禁止美國企業在俄羅斯獨資興建軍工廠,禁止美國企業單獨參與俄軍招標等等,但是在技術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俄羅斯當局不得不針對實際情況做出妥協與讓步,比如早在2038年,俄羅斯就放棄了公制單位下的電磁炮口徑標準,採納了美國的英制單位口徑標準,即以炮彈質量為450磅、800磅與1000磅將電磁炮分成3個等級,各自限定使用範圍。到2050年前後,受到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影響,俄羅斯當局加快了軍事標準的轉型速度。

事實上,到此時,俄軍大部分主戰武器裝備都烙上了美國的影子。空軍的戰機、海軍的戰艦自然不必多說,就連俄羅斯引以為傲的陸軍主戰武器也體現著美國的價值。拿俄軍批次裝備的T4型主戰坦克來說,這種在2043年定型,2045年投產的坦克就是由美國的克萊斯勒地面裝備公司與俄羅斯的烏拉爾車輛廠聯合研製的,整體設計全面借鑑美國的M32A2型主戰坦克,甚至有人稱其為俄羅斯的M32。更重要的是,這種主戰坦克的眾多子系統與零配件,比如大威力電磁炮、火力電能供應單元、大功率超導電動機與綜合觀瞄系統都是由克萊斯勒公司研製,其中的火力電能供應單元(實際上就是高等級複合蓄電池)與綜合觀瞄系統均在美國的工廠生產,以成品的方式出口到俄羅斯,再由烏拉爾車輛廠組裝。比較有意思的是,就連組裝廠都是合資興建的,並沒使用烏拉爾車輛廠原有的生產線。

用克萊斯勒公司的話來說,烏拉爾車輛廠的生產線過於落後,無法滿足地面主戰平臺的生產要求,必須重新建設生產線。

說得不客氣一點,T4的研製與生產幾乎都是由克萊斯勒公司說了算。

地面武器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重型武器裝備了。

換個角度看,俄羅斯當局能夠將軍火生產的重任託付給美國企業,除了俄羅斯軍火企業確實缺乏必要的先進技術與生產力之外,與俄羅斯當局的戰略選擇也有很大的關係。要知道,決定投靠美國以抗衡共和國之後,俄羅斯當局首先就得考慮本土戰略安全,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其軍事工業體系。

雖然俄羅斯擁有接大的本土防空網,還擁有不算太落後的戰略防禦系統,但是在共和國的強大戰略打擊力量面前,俄里斯的本土防禦系統完全可以用“不堪一擊”來形容。受此影響,俄羅斯肯定要尋求一個安全穩定的靠山。普天之下,恐怕只有美國有能力成為俄羅斯的靠山。設想一下,在本土軍事工廠被徹底摧毀之後,如果能夠在美國的工廠生產俄軍的制式武器裝備,加上美國在北大西洋上擁有絕對制海權,美國軍火工廠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就能源源不斷的送到俄羅斯,讓俄軍能夠繼續戰鬥下去。

正是如此,俄羅斯才會與美國軍火企業全面合作。

同樣的道理,只要有美國軍火企業參與的裝備專案,不但全部採用美製標準,還儘量依照美國企業生產線的標準進行設計,甚至在某些方面採用了美軍的標準,以求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接納美製武器裝備。

回頭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的軍事援助為什麼如此重要了。

當然,美國當時提供的並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不管怎麼說,和平時期,美國當局除了為美軍提供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之外,沒有理由為其他國家儲備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更沒有理由無償贈送。根據美國官方公佈的訊息,當時運到俄羅斯的,實際上只有是一些封存期超過10年的老舊武器裝備(按照美軍標準,絕大部分地面重型武器的封存期都為10年,也就是封存15年之後就得退役銷燬),並非傳聞的新式武器裝備。

由此可見,俄軍軍事調動基本上與美國的軍事援助沒有關係。

準確的說,俄羅斯當局以美國軍事援助為名,重新部署了主力野戰部隊。

如此一來,在共和國表露出不可忍受的態度之後,俄羅斯當局自然的三思,從而在調動二級部隊的時候有所收斂,只是表明立場,而沒有采取實質性行動。可以說,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俄羅斯當局將20多個師的二線部隊派往邊境地區,別說共和國難以忍受,恐怕連歐盟都會躥起三丈高。

問題是,俄羅斯當局會因此放棄積極主動的進攻戰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