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1部分

術航空兵的戰鬥機分給陸軍與海軍,就是希望藉此加強陸軍航空兵與海軍航空兵的實力,特別是獨立作戰能力,另外共和國在備戰期間,將陸戰隊的重要性提高到陸軍的高度(主要就體現在裝備採購優先順序別上,即陸戰隊享有與陸軍同樣的優先順序別),也是希望陸戰隊能在太平洋戰場上獨當一面,不會拖陸軍的後腿。

暫且不說這一觀點是否正確,至少可以肯定,共和國確實有這樣的準備。

問題是,戰前準備肯定無法完全滿足戰時需要。說得簡單一點,如果備戰工作能夠準確到分毫不差的話,戰爭就不會爆發了,因為透過備戰工作就能分出高下,何必讓成千上萬的官兵去流血犧牲呢?

可以說,備戰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降低戰爭初期的壓力。

戰爭期間,很多備戰工作的弊端都會暴露出來。

客觀的講,共和國當局拆分空軍,並且將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戰術航空兵分別配屬給陸軍與海軍,對提升陸軍與海軍的獨立作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別的不說,在大陸戰爭初期,共和國陸軍航空兵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就非常驚人,不但打垮了俄羅斯空軍,還在支援地面部隊的戰鬥中超常發揮。

問題是,這種簡單的拆分並沒解決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基礎保障體系。

在和平時期的區域性戰爭中,這個問題還不是很嚴重。雖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前,共和國空軍並沒被天軍吞併,戰術航空兵仍然屬於空軍,並且得到了統一保障,但是在共和國參與過的任何一場區域性戰爭中,空軍的戰損率都不到戰前裝備總量的一半,也就是說,不會讓共和國空軍啟動緊急生產機制。

在戰爭時期,這就是個問題了。

眾所周知,在裴承毅向俄羅斯宣戰的時候,共和國就已經啟動戰時機制,並且首先對軍工企業進行動員。這個時候,戰術航空兵分家的問題暴露了出來,即原本屬於空軍、只為空軍服務的戰鬥機製造企業、航空裝置製造企業與航空彈藥生產企業需要同時為陸軍航空兵與海軍航空兵服務,而且兩者都很重要。

暫且不說戰鬥機的生產問題,就拿航空彈藥來說,在生產力還沒有完全爆發出來的情況下,到底是優先滿足陸軍、還是優先滿足海軍?要知道,直到2060年底,共和國才基本上解決了彈藥生產上的問題,即能夠為所有軍兵種提供多到用不完的彈藥。而在此之前,各軍兵種的彈藥需求都沒有完全得到滿足,因此得按照輕重順序,精心安排彈藥生產企業的生產工作。

事實上,陸航與海航的矛盾,還只是冰山一角。

當時,共和國當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分配相對有限的戰爭資源,特別是用來製造各類消耗性戰爭物資的貴重資源。

當然,最重要的糧食還不是問題,共和國的糧食產量早已做到自給自足。如果不是顧衛民推行的“青山綠水工程”,大量耕地、特別是南方喀斯特地區、西北半乾旱地區與北方水土保護地區的大量產量偏低、以及不太適合農耕的土地被改造成森林與草場,以及共和國的勞動成本偏高,而且民眾對生活水準耍求較高,導致“農作物工廠”在共和國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不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共和國還有能力成為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與僅次於美國的糧食出口國,而不是僅僅做到自給自足(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共和國的糧食淨出口量不到100萬噸,產出與消費基本上保持平衡)。

從重要性來說的話,排在糧食後面的就是各類工業原料。

嚴格的說來,電能是最重要的“工業原料”。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盟國能夠擊敗軸心國、或者說美國能夠成為盟國的核心國,除了強大的國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參戰國家中,唯一不缺電的國家,也是唯一能夠生產出足以製造數萬架戰略轟炸機與數十萬架戰鬥機的電解鋁的國家。要知道,如果以工業實力衡量的話,蘇聯不比美國差多少,連德國也不比美國差多少,這兩個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電能,無法生產出足夠的電解鋁,而電解鋁又是製造先進戰機、特別是重型轟炸機與先進戰鬥機的必須原料。按照得到普遍認識的說法,正是因為電解鋁產量不過關,曾經主宰歐洲天空的德國空軍不得不放棄戰略轟炸機,集中力量發展以俯衝轟炸機為主的戰術航空兵(戰術航空兵是閃電戰的核心力量)。

問題是,很多研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史學家都忽略了電能。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40多年,可控聚變核電站的主要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