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1部分

毫無疑問,以美軍在中東戰場上投入的兵力,組建預備隊肯定成問題。

可以說,這也是西約集團聯軍的致命缺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說得好聽一點,就是美軍沒有為實現戰爭目的投入足夠多的作戰部隊,說得難聽一點的話,就是美軍定下的戰爭目的過於遠大,遠遠超過了這一時期美軍的作戰能力。

從軍事上講,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美軍就應該由實力來決定作戰目的。

客觀的講,美國打中東戰爭的目的不是要將共和國趕出中東地區。可以說,這也是非常不現實的目的,畢竟在無法征服伊朗、或者說征服伊朗的代價過於巨大的情況下,美軍永遠也不可能將共和國軍隊趕出中東地區。前面已經多次提到,美軍在中東戰場上的戰略目的很簡單,那就是阻止共和國從中東地區西進,在共和國勢力與歐盟之間建立一道屏障,從而使歐盟保持中立,或者投靠美國。由此可見,美國的戰略目的實際上就是確保不被共和國趕走,而不是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

首先得承認,大戰爆發的時候,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處境非常不利。

雖然在控制了黎巴嫩之後,美國完成了對敘利亞的迂迴包抄,並且完善了以色列北面的戰略屏障。隨著約旦宣佈永久中立,而且在得到阿拉伯世界支援之後,共和國與美國均在戰前承認了約旦的永久中立地位。即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共和國與美國都不能攻打與入侵約旦,因此以色列的東面也有了一道比較可靠的戰略屏障。但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大、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嚴重,那就是以色列與土耳其被隔絕,並沒有連成一片。

從地理位置上看,以色列實際上就是一座孤島,即便周邊幾個國家不會落井下石,也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可言。說得不客氣一點,如果共和國願意,甚至不需要向敘利亞部署地面作戰部隊,只需要在伊拉克巴格達西面大約200千米處部署幾個炮兵旅,就能在數日之內將以色列炸成廢墟。雖然土耳其的國土要比以色列廣袤得多,而且人口眾多,共和國陸軍要將炮兵部署到敘利亞境內才能炮擊安卡拉,要想炮擊伊斯坦布林的話,還得將炮兵部署到庫爾德斯坦的西部地區(即伊斯肯德倫灣),但是土耳其的處境與北面的俄羅斯非常相似,即腹背受敵,在西面就是夙敵希臘,歐盟有可能在俄羅斯戰敗前出兵,希臘也就有可能在土耳其戰敗前翻臉。即便希臘不大可能出兵攻打土耳其,也很有可能出兵塞普勒斯、推翻由土耳其當局支援的北塞政權。

由此可見,美軍要做的,就是在共和國軍隊發起進攻之前,擴大中東戰場上的戰略縱深,確保能夠在精悍的以色列國防軍與龐大的土耳其國民軍的協助之下,擋住共和國軍隊西進的步伐。再來看美軍的作戰行動,就能發現,集中在某個方向上發起進攻,顯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實事求是的講,從擴大戰略縱深來說,美軍不但不應該集中在一個方向上,還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南面,而是應該集中兵力從北往南進攻,首先佔領庫爾德斯坦,再南下攻打敘利亞,最終與南面的以軍會師。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將共和國軍隊擋在小亞細亞之外,並且利用小亞細亞的複雜地理環境,抵擋共和國軍隊的攻擊。

不得不說,杜奇威要麼是過於自信,要麼是把戰局看得太複雜了。

戰後,很多人在研究這位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輸掉世界大戰的總統時,都認為他在中東戰場上錯過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暫且不說西方的戰史學家怎麼評價杜奇威,就連不少東方戰史學家都認為,如果杜奇威能夠在中東戰爭初期為西約集團聯軍訂下一個更加切實可行的目的,並且合理利用相對有限的兵力,就算美國仍然會輸掉中東戰爭,也仍然會因此失去打贏大戰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很有可能讓共和國在這個決定性的戰場上多耽擱幾年,從而使共和國為最終的勝利付出更大的代價。當然,很多西方戰史學家都認為,如果西約集團聯軍能夠在中東戰場上再堅持2年,美國就很有可能以封鎖、制裁、利益誘惑等等手段,讓態度曖昧的歐盟以盟國身份參戰,從而徹底扭轉戰局。

當然,實際情況肯定要比戰史學家猜測的複雜得多。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杜奇威不是沒有發現犯了錯誤,而是沒有辦法糾正錯誤,或者說認為糾正錯誤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別的不說,早在16年前,杜奇威就領教過共和國軍隊的山地作戰能力,雖然在這16年間,銳意改革的美國陸軍也有了明顯進步,特別是在低空突擊能力上,與共和國陸軍的差距縮小了許多,但是作為美國的最高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