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80部分

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就批准了20多家企業與俄羅斯簽訂的技術輸出類合同。

總而言之,在美國的幫助下,俄羅斯的經濟才算有了起色。

問題是,兩國同盟的本質不僅僅是在經濟層面與技術層面上合作,嚴格說來,狹義上的同盟指的是軍事政治同盟,至少應該是軍事層面上同盟。也就是說,美國要想拉攏俄羅斯的話,還得更有誠意一些,至少讓俄羅斯分享美國的軍事技術,特別是讓俄羅斯獲得一些急需的軍事技術。

要知道,到2040年,俄羅斯仍然不具備貨真價實的戰略防禦能力。

排除廣袤的國土不說,即便以重點地區的戰略防禦來說,俄羅斯只具備有限的大氣層內攔截能力,不具備軌道空間攔截能力。更重要的是,按照軍情局的估計,到2040年,俄羅斯最多隻能確保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安全,而且在兩個方向上,最多隻能同時攔截50個目標。毫無疑問,這樣的攔截能力在世界大戰中等於擺設。要知道,即便是共和國的戰略彈道導彈以最低標準攜帶核彈頭,也能同時攜帶10個以上的誘餌彈頭,並且透過末段助推器彈道修正技術,讓末段助推器分解成為具有誘餌效果的數十個大碎片。如此一來,最多隻需要5枚導彈就能使莫斯科或者聖彼得堡的戰略防禦系統飽和,完成對俄羅斯最重要的兩大戰略中心的戰略打擊。事實上,也許遠沒有這麼複雜。根據俄羅斯觀察家訊息報在2042年報道的一則訊息,因為建設經費長期不到位,加上人才流失嚴重,莫斯科的導彈攔截系統已經行同虛設,根本不具備實戰能力。

對一個大國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事實。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欠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防禦能力,哪怕只是針對重要城市的導彈攔截能力,俄羅斯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不敢與共和國對著幹,只能忍氣吞聲,任由共和國一步一步的侵吞中亞地區。

對美國來說,這自然是拉攏俄羅斯的絕佳機會。

根據軍情局掌握的情報,從2037年開始,美國就有計劃的向俄羅斯提供一些與戰略防禦系統有關的先進技術。因為當時美國國會還沒有批准向俄羅斯出口先進軍事技術的相關法案,所以很多工作都是由CIA等情報機構秘密完成的,其中就包括故意向潛伏在美國的俄羅斯間諜洩露關鍵技術。

到了40年代,美俄的軍事技術合作由臺下到了臺上。

從2045年開始,藉著《倫敦條約》第三階段削減工作前期談判的便利條件,美國先後向俄羅斯提供了高能鐳射器、等粒子束髮射器、高精度光學瞄準儀等眾多用來建立與改善戰略防禦系統的先進技術,甚至提供了幾套試驗性質的攔截器。根據軍情局掌握的訊息,俄羅斯能在2051年進行第一次地基鐳射攔截試驗,就與美國的幫助有密切關係,不然俄羅斯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獲得地面攔截能力。當時,軍情局甚至認為,在試驗中擊落來襲導彈的攔截器不是俄羅斯生產的,而是由美國提供的。雖然這一猜測後來被排除,但是美國肯定派人參加了試驗,並且發揮了重大作用。

當然,除了戰略防禦系統之外,美俄軍事合作還深入到了其他各個領域。

別的不說,以在陸軍建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強度合金裝甲來說,在國內產能一直無法提高的情況下,美國當局年就批准相關企業到俄羅斯開廠,美國國會則在第二年批准了以聯合生產方式向俄羅斯輸出技術的法案。正是如此,在2045年之前,俄羅斯成為繼共和國與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了高強度合金生產工藝的國家。在此基礎上,俄羅斯才在2049年的時候提出了陸軍大換裝的設想,即用全新設計的地面主戰平臺,取代已經在俄羅斯陸軍中服役了30多年的T…95式主戰坦克與BMP系列步兵戰車,使俄羅斯陸軍一步邁入輕型化時代。

不管是什麼合作,只有在對雙邊都有利的情況下,才能維繫長久。

軍事合作也不例外。

表面上,美國在為俄羅斯排憂解難,透過各種手段,讓俄羅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國。實際上,美國也在合作中獲益。

以幫助俄羅斯建立戰略防禦系統來說,美國就獲益匪淺。要知道。按照相互確保摧毀的“恐怖平衡戰略”,只要共和國與美國相互扔核彈頭,雙方都不會放過其他具備在核大戰之後稱霸的大國,比如俄羅斯。因為俄羅斯已經與美國結成了同盟關係,所以美國不會主動打擊俄羅斯。問題是,共和國沒有選擇的餘地,在打擊美國的時候,還得讓俄羅斯回到石器時代。如此一來,如果能夠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