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6部分

引進包括“鷂”式戰鬥機在類的眾多武器裝備。

紅色帝國解體,美蘇冷戰結束,共和國失去了“利用價值”。西方國家隨即以“人權”、“民主”等名義制裁共和國,其中“對華軍事禁運”最先出臺,也最為嚴厲。按照相關規定,北約與歐盟成員國禁止向共和國出售任何武器裝備。制裁程度之嚴厲,甚至連1顆子彈都不能賣給共和國!

軍事制裁既給共和國帶來了巨大的麻煩,迫使共和國與俄羅斯改善關係,從俄羅斯獲得先進武器裝備,又讓共和國看清了西方國家的真實面孔。

數十年來,即便共和國在軍事技術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西方國家仍然沒有解除制裁。

21世紀前幾年,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等國家先後在歐盟內部提出解除“對華軍事禁運”,意圖打破俄羅斯在共和國高階武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分享每年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軍火貿易,結果因為英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堅決反對,解除軍事制裁的提案未能在歐盟內部獲得透過。

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在“對華軍事禁運”上做得更絕。

20紀末,共和國總結“海灣戰爭”地經驗後,提出加快發展預警機的計劃,與以色列簽訂合同,購買以“伊爾…76”作為載機的“費爾康”預警機,向以色列支付了20億美元的採購款項。得知訊息後,美國以“終止對以軍事援助”的卑劣手段,要求以色列撕毀合同,不得向共和國提供預警機。以色列不得不將購買款項退給共和國,支付違約賠償金。“費爾康”預警機經過改裝,最終賣給了印度。

“對華軍事禁運”的同時,美國卻在向共和國周邊國家與地區大肆輸出武器裝備。

進入21世紀,美國先後向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等國出售了包括戰鬥機在內的眾多先進武器,向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等國提供了大量二手武器裝備,儼然擺出全面封鎖共和國的態勢。

龐興龍提出“軍事禁運”問題時,萊斯利地北京之行遇到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在萊斯利看來,“對華軍事禁運”早已失去“限制中國軍力擴張”的原先意義,淪為政客牟取政治利益的工具。

共和國的軍事實力不容質疑,軍事科研能力不比美國差多少。以空軍為例,J…14與J…15研製成功後,共和國與美國的航空技術差距縮短到了10年之內;隨著第五代戰鬥機開始研製、無人作戰飛機逐漸成為主要空中力量,共和國與美國地差距還將繼續縮小;不出5年,共和國在空軍領域不會比美國差多少。繼續施行軍事禁運不但作用甚微,反而會成為阻礙中美交流與中美互信的障礙。

問題是,政治利益能夠對政客產生最大限度的影響。解除軍事禁運,總統說了不算數,還得由國會做出決定。只要與國會扯上關係,問題就將變得更加複雜。軍火集團會全力支援解除“對華軍事禁運”,人權集團卻會全力反對。折騰下來,沒有一年半載,解除對華軍事禁運的法案無法在國會獲得透過。一年半載之後,世界又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讓萊斯利沒想到的是,共和國的新聞媒體對“軍事禁運”問題做了大肆報道。共和國擺明了態度,如果不能解除對華軍事禁運,一切免談。

大肆宣傳“美國即將解除對華軍事禁運”是共和國在這輪外交博弈中打出的一張狠牌。

7月5日,法國總統在歐盟國家領導人會議上再次提出“解除對華軍事禁運”,有條件、有選擇的與中國進行軍事領域地合作與交流。

該提議得到了德國、義大利、捷克、比利時、奧地利、希臘等國地積極支援,西班牙與荷蘭表達了審慎觀點,認為可以在適當領域內,以適當方式與中國進行軍事合作交流。仍然堅決反對的只有英國,因為共和國在前幾年向阿根廷出售了大量武器裝備,危害了英國的利益。按照英國地說法,如果解除對華軍事禁運,中國很有可能將歐洲的軍事技術應用到新地領域,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排擠歐盟國家的產品,導致歐盟地軍事技術流入敵對國或者不友好國家說中。

與十幾年前相比,歐盟國家的態度出現轉變,不是為了佔領中國的軍火市場。以目前的情況,即便歐盟立即解除對華軍事禁運,共和國也不會從歐盟大量進口武器裝備,甚至不會大肆購買歐洲國家的軍事技術。原因很簡單,共和國在很多重要領域內的技術已經超越了歐洲國家。

空軍方面,共和國的J…14是與F…22、Su…43(俄羅斯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戰鬥機)同一級別的先進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