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7部分

夜幕降下,24軍在羅少鵬少將的率領下,率先踏上西進征程。

雖然在眾多軍長中,羅少鵬是最桀驁不馴的一個,對裴承毅也最不滿,但是前線指揮部安排24軍打頭陣的時候,羅少鵬沒有抱怨什麼。能夠成為統帥數萬官兵的少將軍長,總得有點本事。羅少鵬對裴承毅再不滿,也應該知道24軍的處境,以及他的處境。因為錯過了北上突擊新德里的機會,24軍已經成為東線戰場上最無足輕重的部隊,所以不管是羅少鵬、還是24軍的官兵,都得抓住這次機會。用羅少鵬在出發前鼓勵將士的話來說,如果24軍仍然無所建樹,很有可能在戰後降為二線部隊,甚至被撤編。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參戰前,項鋌輝就明確無誤的告訴所有軍長,各軍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將決定在共和國陸軍中的地位。因為成立前線指揮部的時候,裴承毅從各軍抽調了中級軍官,所以各軍軍長早就收到訊息,戰爭結束後,陸軍肯定要調整編制,主力野戰軍肯定會裁減,陸軍總規模也會縮小。

能夠當上軍長,就有能力看出這場戰爭對共和國的影響。

按照某些新聞媒體評論員的話來說,印度戰爭將是共和國在21世紀前40年打的最後一場大規模地區性戰爭,在來的30到35年之內,共和國不大可能再次參與類似的大規模戰爭。雖然不排除共和國參與其他地區區域性戰爭的可能性,但是陸軍作為“決定性力量”,是否派遣陸軍參戰將直接由國家基本戰略決定。在共和國不願意捲入大規模戰爭的背景下,陸軍將再次恢復“國土防禦部隊”的身份,不可能像空軍與海軍那樣,甚至不可能像海軍陸戰隊那樣,成為共和國干預國際事務的急先鋒。

不用參與大規模地區戰爭,自然沒有必要保留一支過於龐大的陸軍。

既然沒有必要保留太多的地面部隊,精簡戰鬥部隊勢在必行。

實際上,王元慶已經在為裁軍做準備。加強軍隊職業化建設,提高士官的比重,就是王元慶為共和國的第三次軍事改革做的準備工作。按照外界的預測,王元慶肯定會在執政的最後一年開始軍事改革,將共和國陸軍的總兵力削減到50萬左右,最多保留8個主力野戰軍,更有可能取消軍一級編制,以旅為最高戰鬥單位,從而大幅度提高共和國陸軍的作戰靈活性。果真如此的話,陸軍主力作戰部隊肯定會被控制在20到24個旅之間,總兵力不會超過20萬。

毫無疑問,這麼做,對共和國的好處非常明顯。

縮減陸軍規模,等於讓空軍與海軍、以及更有發展潛力的天兵獲得更多的投入。從國家安全形度考慮,20個主戰旅足夠確保共和國的本土安全,足夠同時打贏兩場低烈度區域性戰爭,或者一場高強度地區戰爭。即便遭遇大卻模地區戰爭,因為提高了士官比例,所以可以在戰時透過徵召士兵的方式,將作戰部隊擴大好幾倍,同時確保各作戰部隊的戰鬥力不會大幅度下滑。要知道,在作戰部隊中,以班長為代表計程車官才是真正的頂粱柱,1個好班長能夠帶動8到10個士兵。即便陸軍規模過小,會產生負面影響,也可以透過擴大海軍陸戰隊,讓海軍陸戰隊擔負部分地面作戰任務的方式確保軍隊的總體戰鬥力。長遠來看,隨著共和國不再受到周邊國家的威脅,今後的軍事行動以對外干預為主,擅長與海軍配合作戰的陸戰隊更加適合對外干預行動。

站在政治家的立場上,王元慶有足夠的理由把陸軍由70萬裁減到50萬。

站在其他軍種的立場上,也有足夠的理由支援裁減陸軍。

可是站在陸軍官兵,特別是各個軍長的立場上,肯定反對裁減陸軍,因為那等於搶走他們手上的飯碗。

各軍軍長也早就聽到訊息,元首不會拿陸軍將領開刀。

不管怎麼說,陸軍仍然是共和國第一大軍種,在共和國軍隊中的地位非常高。別的不說,總參謀長是陸軍上將,最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總參謀長的裴承毅也是陸軍中將,而在此次戰爭中表現突出的袁晨皓仍然是陸軍上校。雖然空軍與海軍將領有很大的發言權,但是在共和國高層軍事領袖中,陸軍將領仍然佔了大半壁江山。元首要想拿陸軍開刀,首先就得問問項鋌輝與裴承毅是否同意。

按照大部分陸軍將領的想法,元首很有可能透過組建戰區司令部的方式,逐步瓦解陸軍在共和國軍隊中的“霸權”地位,並且為“失業”的陸軍軍長提供新的飯碗,讓陸軍支援軍事改革。

成立戰區司令部的訊息早就傳出來了,雖然沒有在這場戰爭中落實,但是所有軍長相信,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