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3部分

說直接點,就是共和國海軍未來作戰物件之爭。

眾所周知,在對付實力相對較弱的對手時,驅逐艦的作戰用途與作戰效率均超過了巡洋艦,是除了航母之外,海軍眾多艦艇中出勤率與備戰率最高的大型戰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航母。在很多低強度作戰行動中,驅逐艦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2036年到2041年之間,共和國海軍在東部非洲地區執行過多次低強度作戰任務,主要就是協助特種部隊圍剿索馬利亞反政府軍,以及為索馬利亞政府軍提供遠端炮火支援。在這類任務中,巡洋艦不但作戰效率低下,而且過於張揚,很容易打草驚蛇。如此一來,相對較小的驅逐艦成為主戰艦艇,在戰鬥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戰多次證明,驅逐艦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

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以驅逐艦為主要大型戰艦的話,就能建造更多的戰艦,執行更多的任務。如果以巡洋艦為主要大型戰艦,艦隊規模很難得到保障。正是如此,共和國海軍的很多將領都認為,應該重點建造驅逐艦,而且為了降低驅逐艦的建造成本,還應該單獨設計一種適合共和國國情與海軍作戰需求的驅逐艦。

問題是,共和國會長期與中小國家為主要打擊物件嗎?

要知道,在30年代末,共和國與美國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逼近,特別是在第二次英阿馬島戰爭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共和國與美國的全面戰爭,也就是所謂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無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共和國海軍絕對有理由建造更多的巡洋艦,因為在與美國這類對手交戰的時候,巡洋艦的作戰效率遠遠超過驅逐艦,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再多的驅逐艦也頂替不了巡洋艦。更重要的是,戰艦的服役週期在20年到40年之間,大部分大型戰艦都在30年左右,新式戰艦在30年代末開始設計,在40年代末開始建造,至少要服役到70年代末,沒人認為共和國與美國的全面戰爭能拖到2080年之後。也就是說,這批戰艦將成為共和國海軍在世界大戰中、至少是在世界大戰初期的主戰艦艇。雖然以共和國的實力,肯定能在世界大戰期間建造更多、更先進的戰艦,但是在與美國這樣的對手交戰時,如果不能在至關重要的戰爭初期佔據優勢,掌握主動權,不但共和國海軍的獲勝機率會降低,還會對共和國的戰爭策略產生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共和國海軍中有不少人希望以巡洋艦為主要大型戰艦。

當然,不管討論進行得如何,在落實到實際行動上,也就是設計建造的時候,都得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經費。

正是如此,在這次討論之後,只有巡洋艦的設計工作被確定了下來。

雖然林嘯雷在2042年,也就是設計才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批准了建造計劃,但是受前期討論影響,共和國海軍在2044年之前的主要工作就是為新一代驅逐艦確定戰術指標,當時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決定驅逐艦的基礎平臺,也就是要不要採用巡洋艦的艦體,還是為了降低建造成本而重新設計艦體。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也就在這個時候,出任國防部長的裴承毅開始有條不紊的接管軍費支配權,並且藉此機會插手軍隊的裝備開發工作。

雖然有很多證據證明,裴承毅絕對沒有對海軍另眼相看,更不可能因為他與林嘯雷的個人關係剋扣海軍的“糧餉”,不然林嘯雷肯定不會把軍費支配權交給他,但是有很多證據證明,裴承毅參與了海軍的大型戰艦發展工作,而且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青海湖”級驅逐艦能夠在2044年確定下來,而且最終採用了“崑崙”級的艦體,而不是重新設計,就與裴承毅在當時做的一件事情有很大關係。如果重新設計的話,“青海湖”級驅逐艦開工建造的時間至少要比“崑崙”級晚3年,也就不可能在2054年形成戰鬥力。

裴承毅當時做的事情也很簡單,那就是讓軍情局聯絡了1家獨立會計事物所,對2種設計方案進行稽核,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分2個批次建造54艘的情況下,因為需要平攤設計費用,所以重新設計艦體的建造方案只比採用“崑崙”級艦體的建造方案節省大約5%的費用,而戰艦的作戰能力卻要因此降低至少25%。

有了這個結果,該怎麼做就很簡單了。

可以說,正是這次審計工作,讓共和國軍隊的裝備計劃有了“經濟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正是這次審計工作讓裴承毅展現出了“文官”的特點,並且得到了國家副元首顏靖宇的高度重視,為3年後出任安全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