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7部分

0年之後,共和國的國家領導人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降低傷亡,而不是為了勝利付出更大的代價。

也許有人認為,戰爭就會死人,而共和國公民有著更強的承受能力。

不可否認,受民族文化等影響,共和國公民在承受戰爭傷亡方面,確實要比西方國家的公民強得多。比如在2035年的印度戰爭中,共和國軍隊就付出了傷亡數萬名官兵的慘重代價,超過了美軍在持續10多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的傷亡總數,結果共和國並沒有因此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美國卻不得不從伊拉克撤軍。

問題是,任何國家與民族的戰爭承受能力都有一個上限。

更重要的是,這個上限會隨著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的進步而降低,也就是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情況成反比。

現實情況是,從2013年開始,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始終在快車道上,即便在席捲全球的大蕭條時期,共和國的相對發展速度都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矛頭。說得簡單一點,在大蕭條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體全面衰退,共和國卻以5%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相對美國而言,增長速度更是在10%以上。更重要的是,從2015年捲入第四次印巴戰爭,在短短的20多年間,共和國總共捲入了10多場戰爭,以及不計其數的地區衝突。根據共和國官方公佈的資料,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大約有20萬名官兵在對外戰爭中犧牲,傷殘人員超過100萬。這100多萬傷亡將士給國家社會造成了多大的影響,恐怕誰也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結論。拿共和國當局的撫卹開支來說,僅在2036年就支付了大約3000億元的陣亡撫卹金,到2056年的時候,用於傷殘將士的開支就多達850億元,隸屬於中央政府的“傷亡將士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更是多達5萬餘人。

共和國的公民不怕戰爭,卻不會為此做平白無故的犧牲。

到2062年的時候,因為戰爭傷亡導致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了共和國國內的主要問題,而且是共和國的國家領導人不能忽視的問題。

也許,一些數字最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共和國當局逐年公佈的資料,到2062年底,也就是戰爭的前5年,共和國陸海天三軍與陸戰隊等獨立兵種陣亡將士總計1865482人、失蹤與被俘376591人、傷殘6754892人。除此之外,還有大約120萬準軍事人員傷亡(大部分都是被擊沉的商船上的船員,以及在境外從事援助工作的人員)。也就是說,戰爭打了5年,共和國付出了上千萬人員傷亡的慘重代價。

要知道,這個時候,共和國的人口總量也不過8億多一點!

1000萬的傷亡,平攤下來就是80個人中就有1個。要知道,平均下來,1個人與大約300人有社會關係。也就是說,平均算下來,每個共和國公民的親人、同學、朋友與同事中就有4個人因戰爭傷亡,其中1個人死於戰火!

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比例,可以說,戰爭對共和國社會的影響已經到了最基本的層面!

換個角度想,如果能夠依靠人員傷亡最小的戰略打擊擊敗美國,為什麼要讓成千上萬的共和國軍人去送死呢?

即便裴承毅不考慮連任,也得為共和國的安定考慮吧。

問題是,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裴承毅不可能不知道,僅僅依靠戰略打擊就讓美國投降的可能性非常渺茫,而任何優秀的領導人都不會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渺茫的希望上,也就會做好第二手準備。

事實上,從一開始,裴承毅就沒有排除用地面戰爭打垮美國可能性。

正是如此,在進入2063年之前,共和國最高統帥部就批准了陸戰隊提交的戰略部署計劃,向加勒比海地區部署更多的地面部隊。雖然當時這麼做的目的是攻打波多黎各,佔領這座用來解決猶太人問題的島嶼,並且在接下來的作戰行動中控制古巴,防止美國在極端情況下突襲古巴,為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建立前進基地。但是到了2063年,特別是在共和國陸戰隊已經登上古巴之後,最高統帥部沒有把部署在大西洋上的地面部隊撤回來,而是讓陸戰隊就地整編,為下一輪進攻做準備。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裴承毅就已經認識到,很有可能用一場地面戰爭來解決問題。

關鍵不是打不打,而是在什麼時候打,以及在什麼地方打。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訊,當時裴承毅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這個上面,即如何用一場規模不是太大的地面戰爭來打垮美國的抵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