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7部分

70節幾乎是極限了,即便採用更加優秀的設計,更加強勁的動力,與更加先進的推進系統,也很難把速度繼續提高,更難以在合理的範圍內提高。可以說,除非來一次新的技術革命,不然70節就是海運的最快速度,也是海運的極限效率。

在現有技術下,要想提高運輸效率,就只能另闢蹊徑。

這就是空運。

可控聚變反應堆的普及,加上磁感應推進系統的實用化,使得大規模空運,特別是能夠與海運媲美的大規模空運擁有了可行性。

設想一下,如果能夠以空運的速度將數以萬噸計的物資運往世界各地,海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空運平臺的出現,正是空運復興的重大體現。

當然,在大戰期間,空運平臺只為軍隊服務,還沒有發展到為民間服務的程度。事實上,大戰結束後近20年,空運平臺也只為軍隊服務,沒有進入民用市場。原因很簡單,在美國戰敗之後,掌握了可控聚變反應堆小型化技術、而且能夠使之商用化的只有共和國,出於自身安全與壘壟斷等因素,共和國當局一直在可控聚變反應堆的商用化問題上徘徊不前,直到80年代中期,隨著歐洲在相關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準備將第一種可以用在空運平臺上的小型化可控聚變反應堆投入市場,共和國當局才變更立法,允許可控聚變反應堆商用化,並且支援空運平臺的發展。

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空運平臺才正式取代海上的船隻,成為物質流通的主要載體。

對人類文明來說,這無疑是極為巨大的一步。

邁出這一步,意味著人類文明擺脫了地面與海面的束縛,在通往地外文明的道路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要知道,就在此後,即21世紀的最後10多年內,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不但所有海運船舶遭到淘汰,空運平臺成為了唯一的物質流通工具,世界各國還興建了數十座“空中城市”,讓數千萬人成為了“空中市民”。

因為“空中城市”始終在大氣層內飛行,所以不受國界限制,居住在這些城市裡的居民是第一批“自由民”,而這些人為人類文明的大融合打下了基礎。

如同幾乎所有改變了人類文明面貌的新技術一樣,空運平臺在最初的時候,是以戰爭幫兇的方式出現的。

在2063年,空運平臺的主要職責就是將成千上萬的彈藥物資、特別是那些作戰部隊急需的貴重物資送往前線。

4月份,戰略打擊全面展開。

這次,唱主角的仍然是海軍,而不是天軍。

雖然在分配戰略打擊任務的時候,出於部署情況,共和國最高統帥部把面積更為廣闊的美國中部地區分給了天軍,而在這一範圍內包括了五大湖地區,但是東海岸仍然是美國的核心地區,也是美國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更重要的是,美國中部地區過於廣闊,必然導致戰略打擊效率大幅度降低,而直接結果就是天軍的戰略打擊行動遠遠不像海軍那樣轟轟烈烈,給人一種默默無聞的感覺。

從某種意義上講,進入4月份,戰略打擊的關鍵不再是把美國打成什麼樣。

當時,共和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來自大西洋東邊,即歐洲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

與美國進行停戰談判的訊息公開後,歐洲就積極展開活動,向共和國施壓。當時,以法德意為代表的歐洲做得最突出的一件事情就是拉攏巴西等中立的拉美國家,要求共和國儘快停止軍事行動。

不管怎麼說,也只有巴西這些希望在戰後的西半球發揮影響力的國家會為美國說話。

事實上,這只是個開始。

4月2日,也就在共和國宣佈恢復大規模戰略打擊的第二天,以法德意為首的歐洲軍團踏上了大不列顛島,隨即英國政府宣佈投降。

雖然按照集約集團訂下的規矩,英國政府只能無條件投降,不然歐洲大陸國家無權超越同盟標準,有條件的接受英國投降。為此,英國當局也確實沒有開出投降條件,而是在歐洲軍團進入倫敦市區之後,把政權交了出來。也就是說,法理上,英國確實是向集約集團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了,並沒有違背集團利益。但是事實上,英國不但沒有無條件投降,也沒有完全交出政權。

2天之後,即4月4日,歐洲軍團就宣佈在英國成立臨時政府,而臨時政府首相就是英國駐歐盟大使。也就是說,轉了一道手之後,歐洲軍團把勝利者取得的政權歸還給了英國當局,只是換上了幾張新面孔。

顯然,歐洲的這一舉動,讓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