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0部分

槍支,即美國擁有數量眾多的武裝平民,而部分美軍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故意偽裝成平民,所以海軍的偵察系統沒能準確分辨出平民與軍人,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也就是說,責任不在海軍身上。事實上,最高統帥部也沒有追究海軍的責任,而是堅持海軍的戰術判斷,即武裝平民已經對執行作戰任務的共和國軍人構成了致命威脅,應該將其當成軍事人員對待,而不是當成平民。

如此一來,當時大波士頓地區到底有多少軍事人員,恐怕誰都說不清楚了。

僅僅2天之後,共和國陸戰隊就“攻佔”了波士頓港。

到這個時候,加上已經佔領的波特蘭港,共和國陸戰隊已經在美國本土東北地區佔領了兩座吞吐能力超過1億噸的大型港口。

當然,因為港口基礎設施在戰火中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在要式投入使用之前,還需要一些時間修復受損設施。

7月30日,第一支船隊進入波特蘭,將陸戰隊的4個旅送上了岸,其中包括陸戰隊裡非常少見的2個裝甲旅(因為陸戰隊主要執行登陸作戰任務,而且在此之前,主要在面積有限的島嶼上作戰,受基本情況限制,陸戰隊並沒有像陸軍那樣,組建專門的裝甲部隊,在是在必要的時候,為前線作戰部隊加強裝甲力量。直到2061年底,隨著進軍美國的日子越來越近,陸戰隊遲早要率先登上北美洲大陸,所以共和國陸戰隊才在海軍的支援下,建立了幾個裝甲旅。準確的說,是將幾支功勳卓著的部隊改編成了裝甲部隊)。

4天之後,既8月3日,波士頓港迎來了第一支大型運輸船隊。這支船隊除了為陸戰隊送來了急需的武器裝備之外,還送來了第一批陸軍部隊:4個主力戰鬥單位的近20萬名陸軍官兵與全部武器裝備!

萬幸的是,在此之前,陸戰隊與陸軍已經就進軍行動達成了默契。

在海軍與天軍的干預下,最高統帥部對陸戰隊與陸軍的作戰行動做了劃分,即陸戰隊在沿海地區行動,並且由海軍提供支援,陸軍則在內陸行動,由天軍提供支援,而沿海與內陸的分界線就是美國東部與中東部地區的分界線,即阿拉帕契亞山脈。毫無疑問,這一安排肯定是海軍強勢干預的結果,因為這等於讓陸軍別無選擇。要知道,當時美軍已經堵死了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進入五大湖區已經不大可能 ,所以陸軍要在內陸作戰,肯定得依靠陸戰隊控制的港口。如此一來,即便在作戰行動上不需要看海軍的臉色,在物資保障與軍隊調動方面仍然的受海軍制約。說得不客氣一點,就算陸軍登上了美國本土,海軍仍然可以藉助陸戰隊的影響力,讓陸軍變得無足輕重。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陸軍與海軍的矛盾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訊息,當時裴承毅已經無力控制由袁晨皓與華劍鋒主導的這場軍隊內部鬥爭。事實上,正是這場鬥爭,導致了戰後的“悲劇”,即裴承毅在離任之前發起了第五次軍事改革,全面取消軍種,把陸軍與陸戰隊合併成為地面作戰部隊,海軍降級為海上作戰力量,天軍則成為立體作戰力量,這些兵種級別的新軍隊都得聽從元首府、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調遣與指揮,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則聽從戰區司令部或者前線司令部的指揮,而之前由軍種掌握的一些權力,比如預算權、人事權等等都移交給國防部。也就是說,共和國軍隊變成了一支整體性的部隊,而不再是各支部隊的組合。

當然,對於正在進行的大戰來說,戰後的變動沒有什麼影響。

陸軍上岸,陸戰隊照常由北向南推進。

8月中旬,共和國陸戰隊的10個戰鬥旅包圍了美國最大的城市,準確的說,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區,即大紐約地區。不管是從人口、區域面積、經濟總量、影響力等各個決定城市地位的方面來看,大紐約地區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僅次於共和國的長江三角州地區,在歐洲的大巴黎之前。在這塊面積大約14000平方千米的地區生活著將近9000萬人,其中僅居住在曼哈頓島上的美國人就有1800萬,另外在隔海相望的長島上還有2100萬居民,在南面的斯塔騰島上有800萬居民,而在隔河相望的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有1100萬人。可以說,按照單位面積人口數量計算,曼哈頓島絕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當然,受到戰爭的影響,共和國陸戰隊到達的時候,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居民離開了家園,有的南下逃往不久前遭到炮火打擊的切薩皮克灣周邊地區,更多的則向西逃往內陸地區,特別是阿拉帕契亞山脈裡的小鎮與鄉村。

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