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分析師有能力和學識,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我們認為,證券分析與市場分析相比有幾項優勢,這使得前者在那些經過訓練的聰明人士來說是更能獲得成功的領域。
——本傑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投資理念】
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者購買的股票雖然只是上市公司一部分,比例微不足道,可是卻要把它當作假如你購買了整個公司一樣來對待。
這樣做,不但會更清楚地看清其投資價值,而且會更引起投資者的高度重視,不至於因為這微不足道的持股比例而放鬆警惕。
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授課時,完全採用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方法,採取哈佛大學的案例體系進行教學。他從來不要求學生相信他的話,而總是鼓勵學生討論,讓學生透過激烈的提問自己從中得到正確答案。
1929年末,有位學生對美國和國外電力公司的認股證書很感興趣。於是,格雷厄姆告訴學生,美國和國外電力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它的目的是要形成一個公用事業集團。由於組建公共控股公司的做法在當時還很少見,所以投資者對它發售的各種證券是否可靠應當表示懷疑。
格雷厄姆說,認股證書很難進行分析,因為它只是一種在未來某一天能夠以高於現價的價格購買公司股票的權利。於是,格雷厄姆就讓學生假如買下這家公司的全部結果會怎麼樣,讓他去黑板上計算,從而得到當時市場上流通的認股證書總價值究竟有多少?
計算結果表明,公共控股公司的價值超過了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全部股票的市場價值;而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是當時美國股市中最優秀的上市公司之一。這樣,這些學生就自然而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時股市中對美國和國外電力公司認股證書的估價,已經達到過度投機的程度。
1932年6月1日,格雷厄姆在《福布斯》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是“飛漲的證券和灰心的股東”。文章指出,投資者在很多時候都會嚴重低估上市公司的價值。
他舉例說,紐約證券交易所中至少有30%的上市公司,其交易價格低於資產淨值和庫存現金。也就是說,如果投資者把這家公司全部買下來,然後進行資產清理出售出去,那麼將會得到一筆可觀利潤,這樣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中至少有30%。
毫無疑問,這同樣是一種從整個企業來看問題的觀點。所以格雷厄姆在文章中說,上市公司財務人員在那裡高枕無憂,只有購買股票的投資者憂心忡忡,實際上這是大可不必的。如果說1929年時股價被嚴重高估的話,那麼這些年股市崩盤,到了1932年時股價已經跌得非常值錢了。
格雷厄姆要投資者設想買下整個上市公司的觀點,讓許多投資者茅塞頓開。
投資家喬治·海曼說,他在證券投資中一直使用格雷厄姆所說的這種技巧,以買下整個上市公司的心態來判斷是否值得購買這隻股票,受益匪淺。並且他認為,在當時,這種做法已經被廣大投資者普遍接受。
不過他也實事求是地說,要做到這一點,有時候需要有很好的數學功底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很顯然,那些受過會計專業訓練的分析者和投資者,更容易領會和應用格雷厄姆的這種價值投資原理。
以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講課內容為主出版的《證券分析》一書中,核心思想就是要讀者以購買整個公司的心態來審查股票。書中一個概念接著一個概念,直到讀者完全掌握獨立分析股票、債券、公司債券、政府公債、其他證券所需要的知識為止。
書中在告訴讀者如何正確評價公司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並最終發現價格和價值之間差別的基礎上,特別指出選擇股票要以自己所知道的最全面、最客觀、最可靠的資料為基礎。
道理很簡單,如果單純依賴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而不加分析,是很容易上當受騙的。因為在這些報告中,不但有可能出現差錯,而且完全有可能出現撒謊。例如,公佈的收入已經進行過調整,未來收益的確定僅僅是一種推測、沒有可靠依據等。
1935年,在路柏·魯德公司工作的沃爾特·舒勒斯,向公司合夥人請教如何分析證券投資。合夥人就告訴他說,有一個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人,剛剛出版了一本《證券分析》:“你去讀讀這本書吧,如果你掌握了它說的一切,就不必再看別的了。”
就這樣,舒勒斯看完這本書後,立刻在紐約金融學院去聽格雷厄姆的講課了,一直堅持了6年,然後成為職業經紀人。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