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餘,她把她的講話傳真給她戲稱為“主編”的他。萊溫斯基醜聞是否遺留些緊張氣氛呢?對此,夫婦二人及其身邊的人都隻字不露。他們常通電話,經常是“嗨,你今天怎麼樣”,然後是兩個政治強手互通訊息。
據她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參院精力充沛的希拉里每天工作至少12小時,一般由早餐會開始,晚間往往出席多個公開場合。
由第一夫人到參議院的100位議員之一,她首先要完成的是角色的轉換。她在參院只能算一個“新鮮人”,為了表示對資深議員的尊重,每次會議她都是第一個到會,在門口等待老人們的到來。
2001年1月3日宣誓就任代表紐約州的參議員之前,希拉里就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雖然曾有“第一夫人”的名聲,但缺乏從政議政的實際經驗,必須廣泛聯絡,多方求教,才能立住陣腳。就地赴任前後,她仿效前民主黨領袖、已故總統約翰遜不恥下問、尋求諒解的範例,兩度登門向資深參議員伯德討教。伯德對她說,要把今日的政敵當做明日的朋友。切不可在聚光燈下搶鏡頭。做過第一夫人,身後本來就免不了常有記者尾隨。“若能不像有些參議員那樣喜歡在媒體上張揚自己,就能抽出身來做更多切實的工作。”
造訪伯德不僅使希拉里獲得不少參院從政經驗,而且還緩解了她與伯德之間的尷尬關係。幾年前,伯德曾在電視上批評過她的丈夫克林頓,譴責克林頓的惡劣行徑和他引起的種種醜聞,因此,他與克林頓夫婦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張。
希拉里接受了伯德的建議,作為一名非資深的紐約參議員,她經常躲避媒體的鏡頭以及監視參議院選票的記者,她會在走道上與人談論兒童保健和援助各州問題時與對方建立一種關係。
她保留了一定的白宮風格,但又在經歷著新的錘鍊與考驗。進國會山不久,希拉里發現,以達什利為首的民主黨參議員們經常處於被動局面。支援布什的共和黨參議員們雖然有些因循守舊,但在具體行動時卻相當精明。希拉里對達什利說:“看來,我們需要一個‘戰爭工作室’,對付共和黨。”
達什利對希拉里所說的“戰爭工作室”早就有所耳聞,那是希拉里在1992年為克林頓競選總統時策劃出的一種研究對付政敵的策略的組織形式。那個時候,“戰爭工作室”的兩名干將喬治·斯塔法諾普洛斯和詹姆斯·卡維爾在對付歌女格尼弗·弗勞爾斯的整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兩人都跟隨克林頓進入白宮工作。
她想把這種形式運用到參議院中來,以有效地發揮民主黨議員的重要作用。達什利畢竟是參議院中的老將了,他告訴希拉里參議院與競選有很大的不同。
參院議政注重24小時佔有輿論,讓報刊電視反覆向民眾灌輸同樣的觀點,這樣才會贏得民眾的反響。希拉里從來都是個從善如流的政治家,她覺得達什利言之有理,便開始調整自己的辦事方式,盡力做到含蓄、機敏。由於希拉里謙虛、勤奮、善於與人合作,她很快得到參院多數議員的認同。參院環境和公共設施委員會,衛生、教育、勞動和保障委員會以及財政預算委員會都表示歡迎希拉里加盟共事。
希拉里由一名高高在上的第一夫人迅速地轉變為一名勤奮、謙虛的參議員,得益於她在白宮八年積累的政治經驗,也緣於她對政治極好的悟性。雖然她明白最親近的人可能會成為最陰險的敵人,她依然想方設法與其他議員建立良好的關係,能夠成為朋友自然最好。她的角色轉換十分成功,不少參議員評價她沒有一點前第一夫人的架子,稱讚她非常勤奮、極具智慧、平易近人,和眾參議員關係十分融洽。她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早在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時她便曾說過:“今天我與各位議員分屬於民主黨、共和黨,明天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是為美國服務。”很快,她便在參議院中展露出鋒芒。
2001年3月中旬,勞動和保障委員會委員會對布什的“教育改革”方案展開辯論。希拉里不僅在白宮時參與過教育法規的制定,就是在阿肯色當州長夫人時期,對教育也有過不少獨到的見解,因此她很感興趣,每會必到。
希拉里和許多民主黨參議員發現,布什的教育改革方案問題很多,尤其是方案一味強調教育測試卻對教育投入隻字不提這一點,令人難以接受。大家擔心,如果布什競選時許諾的10000億“減稅”政策得以實施,非但“教育改革”經費無望增加,恐怕原有的教育經費追加也會難以保全。為此,民主黨參議員們紛紛提出修正提案。可是,支援布什的共和黨參議員們抱得很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