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6部分

至於做聲帶,日本和韓國都有獨到之處,一個電影要想做到音效、音樂和劇情和演員的表演貼合無間。使觀眾在觀賞過程中融入其中,完全感覺不到設計和做作的痕跡。技術方面差一星半點也不成。

張一謀的《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在日本做的後期,價錢貴的嚇死人,還要受氣,直到拍《滿城盡帶黃金甲,才搭上美國這條線。美國人可就比日本人大度多了,公事公辦,也不搞什麼國別歧視。

易青也曾經問過自己,會不會為了藝術效果而委屈自己到日本去受人白眼。這是一個很掙扎地問題。看著《十面埋伏那種絢麗燦爛的畫面效果,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簡直是個夢想。

但是易青不會。他當然知道藝術是沒有國界地,但是藝術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他也許會為了藝術不要自己的愛情和生命,但是他不會為了藝術放棄自己心裡的那點對國家和歷史的堅持。

總有一天,等我有足夠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在中國,建立起我們自己的電影工業一體化,建成我們中國人自己地“夢工廠”——易青經常這樣默默的想。

不過理想歸理想。畢竟還是遙遠的事情,眼前《潛龍於淵》的後期怎麼辦?

孫茹向易青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易青就哈哈大笑。其實他和李杜早就商量好了。在劇本創作的初期。他們就和美工部門確定了整個戲的一個“灰暗而不失明亮,黯淡中間插閃光”的美術風格,重在強調一種大時代的歷史滄桑感。

這樣地色調不但恰好貼合影片的主題,也正好避過了目前香港和國內電影工業最成問題的後期製作不良地窘境。

香港電影八九十年代輝煌的時候,那時的後期還有點國際水平的樣子。但是把電影純粹看做一種商業和娛樂行為的做法,使得電影商們根本不會想去提高工業科技含量——短視和缺乏宏觀調控是香港電影衰敗的根本原因,如果有人有這個眼光,早在十年二十年前就投資在這個方面,不但香港電影的頹敗能有所緩解,這個投資的人更是可以大發一筆橫財。

可惜那時候的香港電影投資人都只知道不斷的跟風搶錢,拍一些爛商業片,十年後和十年前,拍出來的畫面都是一個質素,灰濛濛暗蛐蛐的,一拍夜戲就看不清楚。

易青這次把毛片拿到北影和香港兩個地方同時做,他和孫茹、李想、單少玉四個導演兩頭跑,監督質量;就著目前的技術水平儘可能做好,到時候把兩頭做出來的東西一湊,一剪,就搞定。好在這次的電影劇情不是那種大場面高科技的,對後期這方面的純科技含量的東西要求很低,內地和香港還可以應付。

電腦方面就在香港做,最後的剪輯也在香港完成,易青和導演組的助理們,又投入廢寢忘食的工作。

就在易青的工作室隔壁,是何風、李佩佩和錄音師們的錄音間。

易青本來的意思,乾脆下大本錢把聲帶和毛片送到美國去做——他的條件可比當年的張一謀強多了。張一謀想用美國的技術而沒有門路,易青和孫茹可是美國大富豪的女兒女婿。

可是何風堅決反對。他有他的道理,因為無論美國還是日本,他們的電影錄音技術和藝術理念,都是非常工業化和機械的。何風認為體現不出“中國化”的那種人性、悲憫、博大地俯瞰萬物的感覺。

何風堅持要來搞,他也確實有這麼牛氣的本錢。他這幾年經營的這個工作室。可以說逐步把他當年在維也納留學時地那群死黨朋友全給網羅來了,連錄音機器也全部是奧地利拉來的美國貨。

易青和孫茹樂的省錢,哪有不同意的道理。只不過易青很懷疑,奧地利人搞音樂自然是比美國人和日本人強。但是電影音樂和純音樂畢竟是有很大區別的。

為了能讓電影和音樂完全融合在一起,為電影本體服務,易青跟何風商量,把何風的那個工作室所有的人員、包括機器,整個的空運到香港來,跟易青的工作室做了隔壁,中間隔道門,方便隨時溝通。

……

《潛龍於淵》拍完一個多星期了,依依在家裡悶的發慌,寧倩華去了大陸,孫茹整天忙著發行上映地事。身邊只有一個問十句話答不上一句的小意。

這天寧倩華從北京華新處理完業務回到香港,依依興高采烈地打電話約她。

兩人帶著小意在外面吃了個晚飯。還沒等寧倩華叫甜品呢,依依就急急忙忙的拉寧倩華要走。

寧倩華一猜就知道她去找易青,沒有寧倩華陪著,依依不愛出門,她對香港的感覺還是太陌生,都不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