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下決心公映,僅僅在小範圍內放映。

肖華經歷了《一個和八個》在西影廠放映的過程。當時張藝謀已經開始另一部電影《黃土地》的拍攝工作,不在西安。肖華很想看一看丈夫拍的第一部電影,便找到《一個和八個》以及《黃土地》的編劇張子良,要求他在西影廠放映《一個和八個》時通知她。兩個星期後,張子良告訴了她確切日子,並且約定見面時間和地點,由他將她帶進了西影廠的放映室。肖華進入時大家都在談論這部影片,因為下午已經放過一場,反響極其強烈,不少人是想再看第二遍。肖華坐下來,耳邊便傳來議論聲:“聽說這部片子不錯,哪個廠拍的?”“廣西廠拍的。廣西廠能拍出這樣的片子,真讓人刮目相看!”“比楊在葆還楊在葆,如果其中一段不改,就更氣壯山河了!”

放映完後,燈一亮,大家就“噼噼啪啪”地拍起手來。這種情形在電影院是不可能見到的。這充分說明了一點:這部電影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肯定。

事實也正是如此,這部影片雖然未能透過審查,但它被視為中國新電影的里程碑,是“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此後只要談這一代電影人,沒有人能夠跳過這部電影,也沒有人能夠跳過張藝謀。

那麼,這部電影最本質的突破是什麼?張藝謀說:“當時中國還處於‘文革’後的復甦階段,電影普遍重社會意義而輕藝術形式。本片是一個反正。”

這就是根本,而張藝謀的這種說法顯然是太客氣、太謙虛了一些。

txt小說上傳分享

石破天驚的“第五代”(1)

廣西電影製片廠似乎註定要在中國電影史上大書一筆,而這一筆的落腳點肯定少不了一個人,他就是當時廣西廠的廠長魏必達。電影圈外的人很少知道這個名字的,可就是他成就了兩部電影和一代導演人。沒有魏必達就不會有青年攝製組,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一個和八個》,說不準也沒有後來的張藝謀。

《一個和八個》未能透過審查,這筆損失可以說巨大。張藝謀他們當初是立過“軍令狀”的,不知透過審查這一項是否是“軍令狀”的內容之一。不管怎麼說,電影不能放映就無法收回投資,這個責任靠張藝謀、張軍釗等幾個小青年根本承擔不了。所有一切都由這個名叫魏必達的廠長承擔了。

不僅如此,拍攝《一個和八個》的同時,魏必達還想拍其他一些電影。為此,他找到了張軍釗的同班同學陳凱歌。

陳凱歌在雲南下放過,當了3年知青,也是由於會打籃球得到一個參軍的機會,直到1976年他返回北京,在北京電影洗印廠當一名工人。1978年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和張藝謀不同的是,陳凱歌生來與電影有緣,他的父親陳懷皚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母親是高階編劇。

陳凱歌畢業後留在了北京,當時在北京兒童製片廠工作。陳凱歌顯然比別人幸運,他進入製片廠就領到了任務,擔任一部影片的副導演。也正在此時,魏必達找他來了。他拿了兩個本子交給陳凱歌,對他說:“你選一個。”

陳凱歌選了其中的《深谷回聲》。

在一次採訪中,陳凱歌談到了接受這個劇本的過程:“一個是我的幸運,同學們都很支援;另外就要感謝廣西電影製片廠的魏必達廠長,這個老廠長現在已經退休了。他是拿了兩個本子給我,說這兩個本子中間你可以拍一個。我就看了陝西西安電影製片廠張子良所寫的,當時不叫《黃土地》,叫《深谷回聲》,他是從柯藍的一篇散文改編的。因為張子良本人是陝北人,所以他對當地的風俗、民情都很瞭解,我沒去過陝西,我是拿了劇本之後才第一次去陝西,那個時候才真正地受了感動。”

拿到本子後,陳凱歌到陝西體驗生活,儘管他說真正受到了感動,可實際上對於這個本子到底應該怎麼辦他心中沒底。根本問題在於《深谷回聲》是一個陳舊的題材,陳舊得再沒有力量。按照陳凱歌的話說,他們這代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反傳統,既然要反傳統,就一定要創新。可在這樣一個陳舊的題材上怎樣創新?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1984年初,《一個和八個》在小範圍內傳放,引起圈內極大震動。張藝謀僅僅在西安休息了幾天,便趕到北京去和陳凱歌會合。張藝謀這次去北京帶去了一張極其關鍵的照片。這是一張陝北大鼓的照片,許多人在一起打鼓,場面極其宏大。張藝謀本人也沒有經歷過這種大場面,僅僅從照片中感受到了。他之所以給陳凱歌帶去這樣一張照片,只有一個原因:對於《深谷回聲》,他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