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69部分

於臣,年紀也長於臣,他的所作所為,臣豈能違抗呢?但是微臣並沒有一味順從,對他的一些不軌之舉,當初微臣曾經多次從中勸諭調停。後來嚴嵩事敗,那是御史彈劾、法司公審、先帝聖斷的結果,豈是微臣攻擊所致呢?至於說臣和嚴嵩是親家,但古人就有以國家為重而大義滅親的說法。按照張齊的指控,難道微臣要置君臣大義於不顧,而以私人親友之誼為先嗎?臣不認為這是君子之道。’

對於指責他‘不理邊事’的問題,徐階辯解道:“只有古代的宰相才能兼理軍政。到了宋代時,宰相就已經不能參與兵事了。而我朝革除丞相、設定六卿,將兵事全權委託給兵部,內閣的職責只是票擬,如同科道官員的職責只是建議一樣。作為閣臣,微臣恪守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邊關事宜一經兵部批准,中間所行是否切實有力,責任在於督撫等邊臣,不是微臣所能代為行之的。如果按張齊所奏,臣豈不是越俎代庖,這實在與臣所職掌不合。況且去歲萬全右衛一役,乃百年未有之大捷,不知‘廢棄邊事’一說從何而來?”

辯疏的最後,徐階按照國際慣例,表達了乞休之願。皇帝未予批准,並下旨安慰徐階,要他安心工作。

與此同時,群臣對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張齊,展開了口誅筆伐。連幾位部院大人也按捺不住,加入了彈劾張齊的行列,一時間彈章竟達三十餘本。隆慶下詔嚴斥張齊,並將張齊調出京城,以示嚴懲。

但廷臣餘怒未息,吏部尚書楊博上奏,議將張齊革職罷官。楊博的奏章舉足輕重,張齊看來難逃厄運。

第八二四章 不如歸去(上)

皇帝很快駁回了他的辭呈,這樣徐閣老心裡好受一些,但他不能馬上回去上班。別忘了當初那些言官彈劾高拱時,其中便有一條罪名‘一欸挽留,即復出視事’,這在世人看來,是權欲太重的虛偽表現。

所以徐階仍然待在家裡,已經遞上了他的第二封辭呈,並正在寫第三封,等那封被駁回後,再把這封遞上,以示自己並不貪戀權位,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而皇宮裡,隆慶皇帝正因為百官的過激反應,而深感憤怒和恐懼。這不過是自己的一次試探,竟然惹得京中百官、六部九卿一起上疏,要求挽留徐階、並把張齊說成是大奸大邪、十惡不赦之人。其指桑罵槐的意味,皇帝就是再遲鈍,也能感受得到。

雖然迫於壓力,將張齊外調,但隆慶心裡,卻愈加感覺他那句‘天下人只知有階,不知有陛下’,說的一點就沒錯。只是面對群情洶洶,幾乎要集體罷朝的架勢……尤其是連先帝留給他護國的楊博也加入其中,讓他不敢冒此大不韙,只能違心挽留徐階,但皇帝心中的鬱悶,可絲毫不比徐階差。

小蜜蜂停止了採蜜,變身為逮著誰蟄誰的大馬蜂,一時間,乾清宮中風聲鶴唳,宮人們全都瑟縮小心,連說話都不敢大聲,唯恐忤了皇帝,白吃一頓棍子。

這種時候,陳宏自然須臾不離帝側,隆慶屏退左右,定定的望著他道:“難道朕這個皇帝,就拿徐階沒辦法嗎?”

陳宏雖然確有受人所託,但在他心裡,這個從小看著長大的皇帝,才是第一位的。之前他的所作所為,也大都是為了隆慶考慮,現在也不例外,便如實答道:“現在看來,他在朝野的聲望太高了,如果皇上強行撤掉他,恐怕後果不堪設想。”他壓低聲音道:“六科廊有封駁權,如果上諭被駁回來,皇上的顏面會不好看。除非……”

皇帝剛要失望,卻聽陳宏話鋒一轉道:“如果他自己想走,群臣自然無話可說。”

“他能自己想走嗎?”皇帝指著那份徐階的自辯疏道:“你也看過這個,通篇都在叫撞天屈,沒有比這更假的辭呈了。”

“是……”陳宏點點頭,低聲道:“老奴有個辦法,說不定能行。”

“講。”

“您可以讓張師傅去問問,徐閣老到底是個什麼想法。”陳宏聲音低低道。不愧是練過葵花寶典的老太監,出招又陰又毒。

“讓張師傅去問?”皇帝一愣,尋思了好一會兒,不由搖頭道:“這太不妥了吧?”其實應該說,這太無恥了吧。在人家上了辭呈之後,你還派人去問,你到底是真想走,還是假想走?你說人家還則咋回答?難道說,不是,我逗你玩呢。

徐閣老只能說:‘是真想走。’但這還在其次,關鍵是讓徐階徹底明白皇帝的態度,倒要看他會不會裝傻充愣、死皮賴臉下去。以士大夫那點臭清高,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徐階哪還有臉再呆下去?

這個法子,只有兩個字能形容,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