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6部分

義》(明。朱載�育)內篇卷七

八十四聲新說:古琴有三等四調:一曰大琴正調;二曰中琴平調;三曰小琴清調;四曰瑟調。瑟調最高,古人重之。

3:子部。清代筆記《廣東新語》(清。屈大均)卷十三。藝語

南海陳拾遺善琴,有一古琴,不知其斫自唐代也。有客為言,向於某家見此琴,刻有“大曆四年”四字,今底池旁惟新漆一方,蓋舊漆剝去,字無存矣。於是拾遺欣然知琴之歲。為詩云:“端居珍所尚,三嘆少知音。不遇丁年友,那稱大曆琴”。

4:子部。類書《太平御覽》(宋。李�等編)卷五百七十八

《琴**》曰:古琴曲有歌詩五曲:一曰《鹿鳴》,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白駒》。

語襉十二**:

一曰《將歸**》,孔子所作。孔子之趙,聞殺鳴犢而歸作此曲也。

二曰《倚蘭**》,孔子所作,傷不逢時。

三曰《龜山**》,孔子作。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曲喻季氏若龜之蔽魯也。

四曰《越裳**》,周公所作。

五曰《拘幽**》,文王作。文王拘於�裡,作此曲。

六曰《岐山**》,周人為太王所作。

七曰《履霜**》,尹吉甫子伯奇無罪見逐,自傷,作此曲。

八曰《雉朝飛**》,沐犢子所作。沐犢子七十無妻,見雉雙飛,感之作此曲也。

九曰《別鶴**》,商陵牧子所作。取妻五年無子,父母欲改娶,其妻聞之,中夜悲,牧子因之作此曲。

十曰《殘形**》,曾子夢見一狸,不見其足,而作曲。

十一曰《水仙**》,伯牙所作。

十二曰《壞陵**》,伯牙所作。

語襉九引:

一曰《列女引》,楚樊姬所作。

二曰《伯姬引》,魯伯姬所作。

三曰《貞女引》,魯漆室女所作。

四曰《思歸引》,衛女所作。

五曰《霹靂引》,楚商梁出遊九皋之澤,遇風雷霹靂,畏懼而歸,作此引。

六曰《走馬引》,樗裡牧恭所作。牧恭為父報冤,殺人而亡藏於山林之下。有天馬引之,感作此引。

七曰《箜篌引》,霍里子高所作,即《公無渡河曲》

八曰《琴引》,秦時屠門高所作。

九曰《楚引》,楚龍丘子高所作。語襉河間雜歌二十一章。

簫:

相傳為舜所造。豎吹。現今所稱“簫”,指單管簫。

唐代以前指多管“簫”,即“排簫”。

單管簫的管體一般呈圓柱形,通常有6~8個側指孔,吹奏時,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簫為每管一音,無側孔。排簫的稱呼最初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元史》中正式稱多管“簫”為“排簫”。

現今單管簫,稱“洞簫”。

《通典。樂器》引《世本》:“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

今之單管洞簫,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

古簫(排簫)有大小之分,大簫稱“言”;小簫稱“筊”。簫的大小也以管數多少來區分,管數多則為大簫,管數少為小簫。

《廣雅。釋樂器》:“簫,大者二十四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邊稜音氣鳴樂器。“八音”分類屬“竹”。漢唐以來的石刻、壁畫以及墓俑儲存了許多吹奏排簫的形象。排簫的種類繁多。從管數(也稱“彄數”)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餘種。從形制看編管參差排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從製作材料看,排簫除竹質外,還有骨質、石質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質排簫實物為曾侯乙十三管排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簫實物為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簫,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約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遺址的商末周初長氏貴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簫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物,距今約3000年。

簫的起源有二說。一說,出自“籟”。《莊子。齊物論》:“女(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晉。郭象注:“籟,簫也。”二說,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龢言》:“龠字既象編管。”籥古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