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這首詩,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一個行路人置身於自在自然的感覺,心境與山景,完美和諧,迥出塵表,令人一唱三嘆。

她的《黃昏過泰山》,則表達了另一種情愫:記得那天心同一條長河,讓黃昏來臨,月一片掛在胸襟。

如同這青黛山,今天,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面;蔥鬱,不忘卻晚霞,蒼莽,卻聽腳下風起,來了夜——她心的孤傲的屏障,在山的懷抱中為之一開,胸襟掛一片月光,全部的感覺便溶人了這橙色的蒼茫。

最使林徽因傾心的是她同梁思成陝西之行,在此之前,梁思成曾與黃宗江、麥儼增等先期對陝西的古建築進行過考察,此次行程是應顧祝同之邀,到西安作小雁塔的維修計劃。

西安的大小雁塔,讓林徽因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古塔建築那種獨特的美的韻律。

座落在西安市南慈恩寺之內的大雁塔是一座多層樓閣式青磚塔,關於這個塔有一個迷人的傳說。

當地百姓說,曾有群雁飛過慈恩寺,領頭的雁突然墜落地上,眾僧大為驚愕,以為菩薩顯靈,遂在大雁墜落處建了一座高塔,把死雁埋在塔下,故名雁塔。

這座古塔建於唐永徽三年,玄類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典,唐高宗出資在寺的西院建造此塔,初建時磚身土心,平面方形,為5層,唐長安年間,用青磚改建成7層,qisuu奇書com可由塔內攀登頂層,唐大曆年間又改建為10層。

林徽因和梁思成被塔門精美的線刻佛像迷住了,西面石門楣的“阿彌陀佛說法圖”,傳說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作品,圖中的佛殿筆筆都是按著比例刻畫,屋脊上的獸吻、飛簷、風鈴、斗拱、柱基、石階等,都表現得清清楚楚,將唐代建築特色全部展示了出來。林徽因說:“如果將來有人搞一個摹本,唐代的營造法式,就有一個大致輪廓了。”

小雁塔在西安市南郊,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是為收藏經書而建,因比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

最使林徽因稱奇的,是小雁塔三次離合的奇蹟:明成化末年地震時,塔從頂到底中間斷裂一尺多寬的縫隙,明澈如開了一道“通窗”,但正德末年地震,將塔中裂縫自行彌合,天衣無縫,人皆稱奇。第二次是明嘉靖乙卯地震,塔身又被裂開,癸亥地震,又複合無痕。第三次是清康熙辛未,塔又震裂,辛丑地震中又自行復合,這真是一件令人難以解釋的奇事。

小雁塔三次震裂三次複合的現象,給了林徽因、梁思成更多的啟發,為他們制定修復小雁塔的計劃,提供了歷史的依據。

而林徽因卻更多地看到了中國塔文化的意義,那不僅是一份壯美,一種力量,更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民族風骨,它的文化內涵,象徵著真、善、美的人格,既體現了佛家的“無常”、“無我”、“寂靜”的真諦,又展現了一個民族創造的超凡人聖的人生終極價值。

在此期間,林徽因、梁思成還北去耀縣,考察了藥王廟,按照原來的設想,還要西行去敦煌考察莫高窟,但因時局緊張,此行未果,成為他們的終身遺憾。

然而這次西安之行,卻又一次為林徽因“建築意”的理論建構注入了靈動的內涵。

神奇的發現

五百里鐘聲撞不醒一個泱泱佛國的長夢。

那一脈雲橫九派的蒼茫,那一脈煙籠霧鎖的蓊鬱,那一脈松風丹霞的靈秀,浮沉在五百里五臺清幽的鼻鼾聲中。

五百里伽藍盛景,五百里文殊道場,五百里佛剎棋佈,鍾一聲,磐一聲,無盡的叢林顯得異常淡泊。

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秀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煙峰,五峰競秀,萬綠叢中,不時閃出一座座寺院琉瓦的飛簷,在陽光下金碧輝煌。塔的群落中,舍利塔凝脂砌玉,超凡脫俗,託舉起一種神秘的力量。這是命運與日月星光同存於世的意興,讓靈魂逾越更為高峻的峰嶺。

佛光寺獨立黃昏。古木參天,掩映著巍峨的殿閣,山門深深,幽閉著青燈佛卷,墓塔林留駐晚照,迎迓著篳路藍縷的造訪者。

在此之前,林徽因、梁思成前往太原途中,在經過榆次時,曾有過一次令他們狂喜的發現。事後大家說,那場發現純屬天意,林徽因冒然從車廂裡探出頭來,那座小殿的飛簷正好撲人她的視線,它別具一格的營造法式,讓林徽因立刻覺得這是一座有不同尋常價值的建築,那座小殿堂便是永壽寺的雨花宮。透過考察,果然證明了這點,雨花宮的結構,是用最簡略的辦法,節省不必要的構材,同時在處理各種構材時,產生出純結構的美,而沒有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