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美元,並將美國汽車的進口量每年增加萬輛,同時,把銷往美國的日本車從過去的每年230萬輛減少到165萬輛。這就是《東京宣言》。

在美國的政治壓力下,日本汽車廠商無奈地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從1992年以來,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日本汽車製造廠商開始告別80年代的輝煌,進入寒冬。

4、日本家電業打敗美國同行

日本家電產品在60年代打入美國市場。1961年,索尼公司以8英寸微型黑白電視機率先進入美國市場。第二年,進入美國市場的日本電視機生產企業達到3家,第三年,增加到7家。這些進入美國市場的日本生產的電視機基本在12英寸以下,除索尼打自己的品牌外,其餘企業大都貼美國公司商標牌,故基本未遭到美國公司的抵制。

在美國站穩腳跟後,日本企業開始向美國大量出口大螢幕電視機和彩色電視機,並且大都使用自己的商標,如東芝、日立、松下等,與美國同行正面交鋒。憑著質優價廉,日本企業很快就把美國同行打敗了。儘管美國企業頻繁使用反傾銷保護措施,但最終還是關門大吉。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收音機上。1955年,美國市場上的收音機95%是美國產品,1965年降到了30%,到1975年,美國生產收音機的企業已經全軍覆滅。

之後是錄影機。錄影技術的發明者是美國的安佩可斯(Ampex)公司,日本人購買其技術商品化後很快打回美國市場,很快就全部佔領美國市場。

日本家電企業就是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打敗了美國家電製造商,佔領了美國市場。

對外淨資產與政治話語權

美國人深知:對外債權是可以派生出很強的政治勢力的,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主導最終話語權的是金錢。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就是透過金錢建立起來的。

世界經濟、金融、政治權力中心從英國轉移到美國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一點:要想成為世界權力中心,就必須擁有對外淨資產,同時以此為基礎使本國貨幣成為世界貨幣,並得到全世界的信任。

近代世界史上,世界第一個大債權國是英國。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英國曾擁有世界約1/3的商船,壟斷著全球海外貿易,鉅額的海運收入使英國長期維持高額的經常專案收支順差。並且,英國把海運服務賺來的鉅額收入用於海外投資,海外投資產生的龐大收益使英國的淨資產規模快速增加。在英國主導世界時期,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它的海外貿易、服務、資本投資處於良性迴圈中,為其積累了巨大財富。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海外投資餘額逐年快速增長:1870年約為7億英鎊,到1900年底增加到約24億英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達到頂峰,約為40億英鎊,同年,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約為23億英鎊,其海外投資餘額達到其GNP的倍多。

英國的海外投資遍佈世界各國,除在歐洲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在北美有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南美主要投向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在亞洲主要投向印度、中國和日本,在非洲壟斷了南非的經濟,此外,在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等地均有大量的投資。在全球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英國的旗幟在飄揚。

英國透過海外貿易和海外投資將英鎊播撒到世界各地,同時又不斷收回到自己手中,英鎊成為世界性的貨幣,英格蘭銀行被稱為“世界銀行”。

作為世界最大債權國的英國自然就成為世界之主,整個世界被納入英國的政治和經濟的勢力範圍。

兩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消耗了英國的財富,而遠離戰場的美國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富有的國家,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性的貨幣。

美國在40年代到50年代積累了龐大的貿易收支順差,60年代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資本輸出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資,60年代,美國在歐洲廣泛投資於化工、石油、汽車等當時的支柱產業,並在這些行業中佔據著主導地位。

1960年,美國的對外資產為86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佔37%,對歐洲的投資佔20%。10年之後,在1970年,美國的對外資產為1660億美元,直接投資佔對外資產約50%,其中對歐洲的投資迅猛增加,佔到約三分之一。

美國大規模的海外投資是其謀求全球政治權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