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國際比較表明,銀行業的困境從總體上來說對經濟是有害的。但銀行破產如何產生其影響的機制卻不清楚。因此,銀行破產在大蕭條中的重要性仍有爭論。

大約在股市崩潰的同時,本已開始緩慢下降的原材料和農產品價格開始急劇下降。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將農礦產品的價格下降視為通貨緊縮傳播的一個主要渠道,“價格下跌從股價到農礦產品價格再到進口商品價格”。雖然價格體系的變化僅僅是對收入進行再分配,但他認為其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對稱的。利益受損者發現自己的預算減少了,從而被迫縮減開支。而受益者卻沒有相應地增加開支。

農產品和原材料價格在20世紀20年代就一直下跌,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生產擴張造成的。人們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包括關稅保護和增加購買,但都收穫甚微。在當時的市場價格下,許多原材料的生產超過了其需求,因此存貨增加了。隨著20年代末信貸條件的緊縮,保持這些存貨並維護市場秩序的成本增加了。隨著秋季信貸緊縮的來臨,許多存貨的持有者在1929年破產了。對原材料需求的減少則會進一步降低存貨的價格。

價格下降對不同社會集團的影響各不相同。對那些以農產品和礦產品為其主要外匯收入來源的國家來講,價格下降是一場災難,通常反映在本國貨幣貶值方面。但對進口初級產品的國家來講,價格下降使其獲益。即使金德爾伯格是對的,價格下降並沒有引起支出的增加,但這使得貨幣的購買力增加(降低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了貨幣的實際供應)。在美國,這兩種影響都存在。農場主遭受了損失,但整個經濟體中的其他部分卻獲得了收益。最初出現的初級產品價格下降在美國的淨影響因而可能是積極的,因為在美國,初級產品的消費者多於其生產者。

然而美國獲得的收益是有限的,因為總體商品價格水平在1930年開始下降。更為普遍的通貨緊縮並不能歸因於卡特爾的崩潰,而且與股市崩潰也沒有直接的關係,通貨緊縮是前述的信貸緊縮所導致的總體需求下降的反映。股市崩潰和原料價格大跌是通貨緊縮傳導機制的一部分,這種緊縮影響了經濟活動。但是它們僅僅是整個複雜問題的一部分。

最後,近來的一篇文章為1930年消費的急劇下降提供了新的解釋。馬莎·奧爾尼(Martha Olney)認為消費信貸結構使得那個時期的消費高度不穩定。如果一個消費者在一樁汽車貸款上違約,為了利用這種最重要的消費者信貸,他就不再擁有對作為抵押品的舊汽車的所有權。因此消費者就減少其消費,以保留其對新汽車的所有權,這是由於他們的收入在1929年的衰退中下降了。所以,這就造成了1929年到1930年消費的急劇減少。

聯邦儲備委員會和金本位

全面的通貨緊縮有兩種效應:動態效應和靜態效應。靜態效應,就是人們有時說的凱恩斯效應(Keynes effect),即貨幣增加了購買力。一定的名義貨幣存量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使得真實的資產餘額增加。總需求下降更多地影響了價格而不是生產。這樣,通貨緊縮取代了經濟蕭條。

動態效應,就是人們有時說的蒙代爾效應(Mundell effect),它透過預期發生作用。如果人們預期通貨緊縮將持續下去,那麼他們就預期將來的價格會比現在的價格更低。他們會持幣待購以從未來預期的更低價格中獲益。他們就不願意以任何名義利率貸款,因為他們將來必須用美元還款,而那時的美元會因為物價水平比現在低而更值錢。簡而言之,實際利率這時會高於名義利率。這樣,通貨緊縮引起了經濟蕭條。

為了區分這兩種效應,我們需要知道人們在什麼時候開始預期通貨緊縮將會持續。因為預期不能直接觀察到,所以發現預期一直以來都很難。現在的研究表明,當美國股市崩潰時,人們沒有預期到會發生大蕭條,甚至沒有預期到會是一場大的通貨緊縮。看起來最有可能的是預期在1931年初開始發生變化,當時經濟沒有像1907年和1921年那樣很快復甦。當時,凱恩斯效應被蒙代爾效應壓倒,通貨緊縮開始變得不穩定。

真實的原因和想象的原因(6)

因此,到1931年夏天時,美國已經無可避免地進入了一場嚴重的經濟蕭條。但是如果經濟在那時能夠開始復甦,那麼這場經濟蕭條仍舊可以控制在經濟週期歷史波動的範圍之內,仍將會是一個困難時期,但卻不會是像1930年那樣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