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不是貧困,而是富有。清貧是精神的富有,物質的適中,是物質和精神在一個人心中的協調統一,是擺脫了物慾纏繞,主動放棄對多餘物質享受的追求,是自由、充實、舒展、向上的生活理念。
清貧也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伴,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伍。清貧還是人生的一種動力之源,它所產生的動力,能戰勝人生路上艱難困苦的阻擋,也能排除橫在人生路上的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
當今社會,各種誘惑頻向我們的幹部招手,因此,“清貧”兩字不可丟棄。縱觀近年來落馬的貪婪的領導,哪個不是因私慾膨脹、貪圖享受而墮落?
有一貪婪的領導東窗事發後,在監獄寫下了“懺悔錄”。他提到腐化變質之前,也曾因看電影《焦裕祿》而感動涕零,也曾立志要做焦裕祿式的好乾部,奈何領導當得越大,越與清貧背離,道德底線崩潰,淪為財色的奴隸。
慾望的沉迷與心靈的清明難以並存,就好像拔河比賽的繩索兩端,執於物質的一端,心的清明也就輸掉了。又像是天平的兩邊,一邊重,另一邊自然輕浮。為了使我們的心一直處在清明的一端和停在重要的一邊,對物質慾望的放下,就成為必然。
對領導來說,清貧是一種價值觀念,只有恪守清貧,才能堅定信仰,與時俱進;清貧是一種品德修養,只有恪守清貧,才能廉潔奉公,樂當公僕;清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只有恪守清貧,才能艱苦奮鬥,拼搏進取。甘於清貧、樂道清貧也是長久幸福的保證。5。失去監督,私心就會自然膨脹
民主可能使少數人沉淪,卻能使更多人在平等、自由中自我完善!
有百姓說,在我們這裡,“當了市長就沒人管了”。綜觀時下落馬的貪官,“一把手”可謂“獨佔鰲頭”,不論是在腐敗的數量上、還是在危害程度上,都是比較大的。
有的幹部一旦被提拔重用,掌握實權,就狂妄自大,為所欲為,心裡根本就沒有“人民”二字,在“放手培養”中放任自流,在“放水養魚”中混雜魚龍,在“放心重用”中放縱腐化。
在我國,副手和員工都有人監督,而對“一把手”的監督是很不力的。一把手若有能力,頭腦清醒還好,若是個糊塗領導,人民就慘了。
另外,這些貪婪的領導為什麼要為貪而自我毀滅呢?我以為,這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不無關係。長期以來,從上到下對領導幹部尤其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比較薄弱,只有他們來監督別人,沒有人敢去或者有人敢也不見得就能監督他們。
落馬的腐敗者中不少人都是苦出身。成克傑上學之前沒穿過鞋;安徽的王懷忠,是要飯的出身……這些人年輕時候奮鬥成才,中年不斷進取,然後到一定位置了,腐敗了。這固然有主觀因素,但監督機制的缺失因素不能忽視。
權力過分集中,又失去了有效的監督,為貪汙腐敗提供了條件。慕綏新說:“我當了市長以後,沒人管,成了黨內個體戶,如果有人經常管我,不至於走到今天。”
這就是民主監督的誤區。
所謂領導大一級壓死人。長期封建統治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把社會中的人養成了只唯上不唯下的習慣,民主不民主放在一邊,主要看上面滿不滿意,因為職務和權力是“上面”給的,不管什麼人不會不明白士為知己者死的道理,真正不識趣的還真正少,即使有也混不了幾天。
。←虹←橋書←吧←
第58節:清醒五 莫道百姓好欺,誰都不是傻瓜(9)
正是由於這樣的權力組織結構,使上級領導的個人威力增長,而下級領導與其的依附關係十分強烈,君君臣臣,子子父父的三從四德般一套權力場遊戲規則已經形成,發揮作用,它像一股強大的旋渦,將一些領導幹部無奈地捲入卑鄙可恥的錢色權的交易中不能自拔。
民主政治的關鍵在於,確保掌握公共權力的少數人,在權力執行的過程中,必須受到監督,防止他們濫用權力和個人專斷。
人類幾千年的政治發展史反覆證明這樣一個規律,當掌握公共權力的少數人濫用權力時,如果感受不到強有力約束的存在,就會更加自我膨脹,最終必然導致權力腐敗。所以民主政治的核心是監督,用人民的權利監督公共權力,而民主監督是遏止和減少權力腐敗的根本途徑。
吳鼎富從當所長的那天起就告誡自己:個人的權力是組織賦予的,帶好一班人的威信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