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彙報以後,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裡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幹、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後,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了他為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美玉就是美玉,而不是石頭。”他的忠誠和執著實在是令人感動。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
筆者字面理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瞭解別人的人就是明智,瞭解自己的人才是聰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戰勝別人的只是武夫,戰勝自己的弱點才是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到滿足的人受用不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人才是遠大志向。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
守道不失的人能夠長治安定。死得其所的人才是長壽。
筆者感悟
老子列舉了:知人善任者“智”;自知之明者“明”;匹夫之勇者“力”;反求諸己“強”;知足常樂者“富”;自強不息者“志”;持之以恆者“久”;死得其所者“壽”,這些為人準則對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影響深遠。
思想道德修養: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個人品質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國的思想道德修養是由傳統道德教育發展的,符合社會進步的道德準繩。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儒家學說裡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古人把為人處事的經驗和教訓,總結為人處事的準則,流傳並且教育後代,使大家以同一種規則準則要求自己,衡量別人,慢慢形成了所謂的道德標準。這種確定下來的標準,絕大多數仍然符合現在社會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提高新青年的思想道德修養,就必須接受、傳承這些教育。明白這些道理,不是把他們當作封建殘留的腐朽文化而予以摒棄。
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傳統道德最濃縮的精華所在,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這些都是現在社會最需要的道德品質。不論是在商業交往,還是社會交際,這些品德都是一個人能否成功,得到社會肯定的法寶,也是一個人作出判斷的堅定依據。也就是做人的準則。
提高傳統道德就要知道傳統道德屬於什麼範疇,傳統道德是依附於傳統文化而存在的,要理解傳統道德的真正含義,就要對傳統文化、傳統哲學思想有一定的瞭解。我們都是中華兒女,對祖國文化都應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就要提高傳統文化的修養。
自強不息的司馬遷
自強不息的司馬遷
司馬遷就是“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的典型代表。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迴護開脫,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徵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