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不傳;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今山東鄄城人,漢族。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與龐涓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故稱孫臏。

公元前353 年,魏國出兵攻打趙國。精通兵法的魏國大將軍龐涓率領軍隊一直打到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城下。趙國將有亡國危險,連連向齊國求救。

這一天,齊威王召來軍師孫臏,準備拜他為將。

孫臏辭謝說:“我受過酷刑,是個身體殘廢不全的人,不適宜擔任主帥。”

原來,孫臏曾和龐涓一起學兵法。後來龐涓當了魏惠王的將軍,自知才能不如孫臏,就把他騙到魏國,在魏惠王面前誣陷他,削去了他的膝蓋骨,還在他臉上刺字,好叫他永遠不能出來做官。不久他被救到齊國,齊威王拜他為軍師。

現在,齊威王見孫臏這樣謙讓,就改派田忌為將,仍讓孫臏作為軍師。

大隊人馬開到齊國國境線上時,田忌準備揮師直往趙國,以解邯鄲之圍。

孫臏勸阻道:“且慢,將軍先聽我打兩個比方:凡是要解開雜亂打結的繩索的,切不可心急地使勁去扯,而要冷靜地找出它的結頭,然後慢慢地解;假如去排解互相兇狠地鬥毆的人,千萬不可捲進去打成一團,而要避開雙方的拳腳,只消找個空檔猛擊其中一方空虛無備的腹部,待捱揍的那個對手捧著肚子跪了下來,那麼原來互相毆鬥的局面,也就會改變了。”

田忌問:“您的意思說我們現在先不去趙國,是嗎?”

孫臏慢條斯理地說:“是的。現在魏國主力正在猛攻趙都邯鄲,國內相當空虛。我們只要直搗魏都大梁,佔據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那麼魏軍主力必然會從趙國撤兵,趕回去搶救。這樣,我們既可解邯鄲之圍,又能狠狠打擊魏軍,不是比趕到邯鄲去廝殺要便利得多嗎?”

田忌採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策,率軍直奔大梁。魏軍主帥龐涓得到這個訊息,只得丟下邯鄲,慌忙回國解大梁之圍。可是,當魏軍趕到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北),田忌、孫臏卻在這裡置下了伏兵。疲憊不堪的魏軍剛一交手,就被打得潰不成軍。這一仗,龐涓損失了兩萬人馬,自己也險些當了孫臏的俘虜。

所謂“圍魏救趙”的軍事謀略就是一種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在一定條件下強大可以變弱小,因為強大並不代表處處都強大,也必然有其弱點所在,抓住其弱點進行攻擊,強就變弱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章:不言之教(二)

第二章:不言之教(二)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筆者字面理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就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的人,由於聖人順應自然規律行事,所以無所不為。他們的行為還會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和幫教周圍其他的人。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聖人是要萬物順其自然而生長,不會人為的加以干預;任萬物生長繁衍,不會據為己有;有所作為都是建立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絕不會強行行事;功高而不會居功自傲。正因為聖人從不居功自傲,所以他們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援,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的原因所在。

筆者感悟

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行無為之事,重在實踐,重在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這段話好像是在總結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去世後,聯合國決定降半旗哀悼。有人反對,聯合國秘書長反問他們:“如果你們身居高位,身後無兒無女,銀行裡沒有一分錢的存款,死後我也給你們降半旗?”沒有一個人敢於回答。周總理為國為民做出的貢獻無法言表,他的確一無所有,但是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重於泰山,他的精神將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其實,老子這段話不僅僅是聖人才能做到,這段話的深刻內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入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一代代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在中華子孫中流傳、光大。

我們這一代人,在談到我們的下一代(俗稱80後)時,總是擔心多於欣慰,乃至於覺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