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思想,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我們能夠毫無保留的把我們總結出來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其他民族,我們也會虛心的學習其他民族總結出來的先進思想和文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瑪竇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瑪竇
利瑪竇(Matteo Ricci&;#8206;,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8226;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於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之前的傳教士都未能進入中國傳教,而只能停留在澳門。因此羅明堅(Father Michele de Ruggieri)神父向東方總巡察使範禮安舉薦了利瑪竇。1582年(萬曆十年)利瑪竇應召前往中國傳教,8月7日到達澳門。
傳教士們想透過漢語著述天主教義來吸引中國人,“練習用他們的語言寫作,作為一種吸引捕捉他們心靈的手段。”因此他們先在澳門'努力學習漢語。開始學習漢語的利瑪竇對完全與拼音文字不同的漢字感到很興奮,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此外,在澳門的時候正好有來自日本的天正遣歐使節團路過,利瑪竇趁此機會還學了一點日語。
1584年利瑪竇獲准與羅明堅神父入居廣東肇慶。他們對中國官員自稱來自“天竺”,致使中國人以為他們是佛教徒。利瑪竇解釋來中國的原因:“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而來的教士,因為仰慕中國,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這裡侍奉天主。”他不敢直接回答傳教的目的,否則他可能會被驅逐。為了傳教,他們從西方帶來了許多用品,比如聖母像、地圖、星盤和三稜鏡等。其中還有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利瑪竇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
進入了中國的利瑪竇對中國文明非常稱讚:除了還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他感嘆“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而且他還發現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但是他也發現“在中國人之間科學不大成為研究物件。”
利瑪竇帶著龐迪我神父和準備好獻給皇帝的禮物再度赴京,於1601年1月24日抵達北京。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1601年,明神宗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
之後利瑪竇在北京以豐富東西學識,結交中國計程車大夫。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包括以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更是公卿大臣。這當中最著名的,也是後來影響最大的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
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
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等書不僅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而且許多中文詞彙,例如點、線、面、平面、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以及漢字“歐”等就是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
利瑪竇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在中國先後被十二次刻印。而且問世後不久,在江戶時代前期也被介紹到了日本。該地圖使得日本人傳統的崇拜中國的“慕夏”觀念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日本地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詞彙皆出於此地圖。至今,日本仍稱17世紀至18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