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9部分

不是亂世。”趙若素說出自己的看法,“域內匪患已除,匈奴時強時弱,並非大楚致命威脅。”

趙若素與普通大臣一樣,根本沒將極西方的強敵當真。

韓孺子當真,他在意的不是那夥使者,而是匈奴大單于,大單于活著的時候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可就是他,在平靜之中對神鬼大單于充滿了恐懼,以至於他寧願向大楚挑戰,也不想面對滅國之敵。

“據說此山中藏有金礦。”韓孺子祭天之前看過禮部收集的史料,從中看到過相關記載。

趙若素一愣,“傳言而已,愚民挖過多次,從來沒見過黃金,本朝做這種事的人少了。”

“都是辛苦挖礦,挖出金銀者暴富,是聰明人,沒挖出來的落魄,是愚民,可後者真是愚蠢嗎?可能只是運氣不好。”

趙若素沒吱聲,他已經明白皇帝的意思。

“朕就是那挖礦的人,你對朕說繼續挖下去會當愚民,可朕若不挖到底絕不死心。”韓孺子頓了頓,“大楚絕非太平盛世,稍一鬆懈即有滅國之憂。趙若素,很遺憾,你是位好礦工,卻不能陪朕挖下去了。”

趙若素還是跪下,恭恭敬敬地磕頭,沒有詢問皇帝要如何處置自己,而是說:“陛下說過,不會報復朝廷。”

“無冤無仇,朕為什麼要報復?你說得對,人皆有私慾,朕允許大臣們先滿足自己,但是朕覺得已經差不多了,他們該專心為朕做點事情,起碼做些讓步了吧?”

趙若素再度磕頭,這不是他的預期,但他已經失去對皇帝的影響,沒有能力阻止。

“至於你,回倦侯府看門去吧。”

“謝陛下不殺之恩。”

韓孺子邁步向山下走去,趙若素跪在那裡半晌未起。

張有才等人立刻跟上來,有人好奇地望了幾眼趙若素,誰也沒有多問。

韓孺子一邊走一邊報出連串人名,讓太監們分頭去傳,一個時辰之後,皇帝要在山腳下會集眾人。

太監們都很驚訝,因為皇帝報出的名字大都陌生,並非隨行的各部官員,好在皇帝對官職說得很清楚,原來都是國子監、翰林院的讀書人,好幾位是去年才考中的進士,另外一些則是隨行的侍從,有勳貴,也有普通人。

皇帝此前從未召見過這些人,突然如數家珍報出名字,還要召開集會,代替每日的朝會,實在是罕見之舉。

就連張有才也摸不著頭腦,自以為與皇帝心有靈犀的他,此時也完全糊塗了。

韓孺子並非一時興起,在日復一日批覆奏章過程中,他看到了許多隱藏的東西,他不向任何人請教,自己慢慢地尋找規律與線索,發現許多人才都與黃普公一樣,被埋沒在他人的光輝之下。

但朝廷大臣不是燕家,做事沒那麼絕,那些被埋沒者在奏章中總能露一面,通常放在某人的後面,作為“等人”名列其中,這樣一來,萬一皇帝追查,也不能說上奏者瞞功。

這是大臣的謹慎,也是皇帝所能看到的線索。

他將奏章中不起眼的名字記下來,如果又在其它奏章中看到這個名字,就加深印象。

在選擇隨行隊伍時,他將這些人都圈進來,總共有三十七人。

韓孺子明白,自己費這麼大工夫,挖出來的可能不是第二個黃普公,而是一群平庸之輩,但他願意冒險,朝廷只會論資排輩、按勢力劃分官職,他曾經努力安插一位自己看好的宰相,結果宰相還沒上任就倒向了群臣。

從上層不易更改,韓孺子就從下層著手,他不急於封這些人當大官,而是要一邊觀察、一邊擴充。

皇帝祭天之後的直接召見,當然是一種殊榮,被選中者大喜過望,同時又莫名其妙,隨行的官員則大吃一驚,不明白自己怎麼會被排除在外。

三十七人聚在皇帝帳中,年輕、年老的都有。

韓孺子也不客氣,直接發問,治軍、治吏、治民、治山、治水、治財等等全都涉及,正如張有才所言,皇帝遇到欣賞之人,談的往往是細節。

每一條問題之後,韓孺子都指定某人回答,而此人正好對此事頗為熟悉,即使沒有真知灼見,也能對答如流。

這下子大家更驚訝了,原來皇帝不僅知道他們的名字,還了解他們的所長。

氣氛很快變得熱烈,最先回答問題的幾個人,甚至要求再答一遍,他們終於醒悟過來,這是一生難遇的時機,一旦錯過,可能永遠不會再有出頭之日。

集會持續了整整一天,皇帝用膳時也沒停止,眾人邊吃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