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寫得不好,這首詩選得似乎還算得體。你看怎樣?”

蒙古的疆域由於連年征戰,變化很大,與金國的界線也從無正式劃分。不過,大體說來,是以玉門關為界。玉門關外,其時已是蒙佔的勢力範圍,雖然還有某些金國的屬部,金廷設有官職留守,那也只是虛銜而已。

金國在未侵佔北宋的領土之前有一個軍事重鎮在古代鄙善國境內,鄙善舊名櫻蘭。

王昌齡這首“從軍行”,詩中說的“孤城遙望玉門關”與“不破樓蘭誓不還”這兩句,說的雖是唐倫徵西域之事,但用作今天蒙古“伐金”之用,也還可以適合。是以李希浩特意寫這首詩,希望透過明慧公主之手出來討好成吉思汗,寫了之後,很是得意。卻又怕兒子不懂,是以問他。

李思南道:“爹爹這首詩選得很好,不過倘若選的是另外一首,就更好了。”

李希浩道:“哪一首?”心裡不大高興,想道:“這小子倒是大言不慚,難道他還能夠從唐詩中挑出一首更適合的。”

李思南道:“也是王昌齡寫的‘從軍行’,爹爹選的是第二首,我以為最後那首更好。”於是念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是歌頌漢名將防禦外敵的。蒙古如今“伐金”勢將渡陰山而入中原。李思南念這首詩,自是把蒙古的騎兵比作詩中的“胡馬”了。還有一層,李希浩雖是被俘而至蒙古,並非“長征”,但總是在萬里之外的異域,而至今也還是“人未還”。因此這首詩從李思南的口中念出來,也是對父親的一種諷喻。

李希浩不覺變了面色,說道:“我懂得你的意思,我是要回去的。他日若然蒙古與大宋為敵,我也希望能夠做一個‘龍城飛將’。不過,這都是以後的話,今日咱們還是不能得罪蒙古人的。還是用我寫的這首詩好,你懂不懂?”

李思南道:“爹爹的意思,孩兒懂得。我會把你想要表達的意思,藉這首詩向公主講解的。”

李希浩鬆了口氣,說道:“好,你明白就好。那你趕快換衣裳去吧,公主恐怕等得不耐煩了。”

李思南迴到自己那座篷帳,悄悄把父親註釋的那本兵書拿出來,和李希浩則才所寫的字對照著看,越看越覺得筆跡不同。

李思南收了兵書,疑心大起,暗自想道:“是因為隔了二十年而致筆跡不同呢?還是——”他開始懷疑這個李希浩不是他的父親了。可是,“他若然不是我的爹爹,又何以知道我的生辰八字?爹爹註釋的這本兵書,更是一個秘密,除了我們母子之外,再沒有第三個人知道的。難道爹爹會隨便告訴外人麼?”有這兩層原因,因此他雖有懷疑,卻仍然不敢斷定這個李希浩就是假冒。

他驀地想起蒙面人的留字,那張字條雖然當時就燒燬了,那兩句話他還是牢牢記在心中的:“欲釋疑團,可到阿兒格山松鳳谷中查訪。”他一直為這兩句莫名其妙的話感到惶惑:“我有什麼疑團?那人又怎知道我有疑團?要我到松風谷中查訪什麼?”現在想了起來,忽地如有所悟:“我如今不是正有著疑團嗎?只怕我今天所起的懷疑,早已是在那人意料之中了。不錯,我是應該到松風谷中查訪明白。”

李思南匆匆換了衣裳,走出帳幕,只見他的父親早已差遣衛士把他那匹坐騎牽來,在外面等著他了。

李希浩說道:“公主只是請你去陪她打獵,我可不方便叫衛士和你同去。”於是把明慧公主那座帳幕的所在地告訴李思南,說道:“你自己去吧,若不熟路,隨便問一個人都會知道的。”李思南正是擔憂衛士隨行,聽了這話,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下了地。

李思南跨上坐騎,說道:“我今晚不定什麼時候回來,你們不必等我吃晚飯了。”

李希浩笑道:“你明大回來也不要緊。”

李思南快馬疾馳,不是跑去公主的帳幕而是跑出和林。和林是蒙古的“行都”,當時雖然還沒有高城深池的建築,但在隘口之處,也有官兵把守,盤查他們認為可疑的來往行人,尤其對於漢人耍是防得嚴密。

事有湊巧,這日在隘口把守鵬官是昨天曾參加成吉思汗的狩獵的,他曾親眼見到明慧公主和李思南並轡出獵,也曾親眼見到成吉思汗把御箭賜給李思南,並要他做“金帳武士”。

李思南大模大樣地說道:“明慧公主約我到北山打豬,我來不及到她的帳幕和她會合,只好各目趕去了。你可有見著公主麼?”往北山打獵,有幾條路可走,這個隘口則是距離公主的住址較遠的。

把守隘口的那個軍官躬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