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就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人物給予重新評價,撥亂反正,昭雪冤案的同時,對以往的知識青年政策也進行了檢討。會議認為:知識青年是受###、“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一代,廣大知識青年是無辜的、他們的處境值得同情,困境是需要及時解決的《###同志關於待業青年問題的講話》,1982年3月2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主張改革的中央領導人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有步驟地解決了建國以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實際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這為知青問題迎刃而解準備了至關重要的政治條件。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篇振聾發聵的評論員文章(1)
1978年下半年,知識青年問題迅速升溫,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當時,社會上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問題議論紛紜。這件事,不僅直接關係千百萬知識青年的利益和命運,而且牽動千家萬戶,影響整個社會。11月23日,在“###”中被禁錮十年之久,剛剛恢復出版的《中國青年報》,以本報評論員的名義發表了《正確認識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問題》的重要文章,將這場討論推向高潮。
這篇文章審時度勢,對上山下鄉的緣起、歷程、得失,以及指導理論的正誤,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和分析。它高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旗幟,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第一次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真相公開袒露在全國人民面前。
上山下鄉發端於50年代中葉。關於它的緣起,相沿已久的解釋一向是著眼於政治意義上的拔高。直到1978年11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仍說它“是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聯絡在一起的”,是同1955年毛主席發出“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分不開的《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1978年12月10日。。與這種冠冕堂皇的解釋不同,評論員文章主要從經濟的角度揭示了上山下鄉濫觴的緣由:50年代中,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教育事業的普及發展,中小學畢業生的數量急劇上升。由於城市工業和其他行業還沒有能力全部吸收不能繼續升學的城市知識青年,為了使青年們能各得其所,除了鼓勵來自農村的青年回鄉參加生產和工作以外,開始動員一部分城市青年去農村和邊疆,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這說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的產物。與以往的解釋相比,評論員文章將上山下鄉的起因歸結為城市就業壓力的加大,顯然比較符合事實。
“###”期間,毛澤東為什麼要發動規模空前的上山下鄉運動?正統的解釋一向是強調它的政治目的。在這一點上,1978年《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的說法仍未改變。《會議紀要》稱:1968年,毛主席根據當時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狀況,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廣大青年熱烈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形成了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高潮。與這種振奮人心的基調格格不入,評論員文章揭示給人們的,則是發動這場運動黯淡而真實的背景:
###之後,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規模迅速擴大,甚至出現了“連鍋端”的現象。這顯然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一是由於###、“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國民經濟長期發展遲緩,以至走到崩潰的邊緣,城市各行各業能夠吸收的人很少。二是由於他們全盤否定教育戰線的十七年,大肆砍殺各類高等學校,使大學招生人數大大下降;同時又無視教育事業發展的規律,強行禁止中學畢業生直接上大學。這樣一來,大部分城市知識青年,除了上山下鄉,別無其他出路。
“###”中上山下鄉運動的發動,實際上還是基於城市就業的壓力,只不過在極左路線的嚴重破壞下,使這個固有的壓力急劇增大。就是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在“###”結束後的若干年裡,卻一直為輿論工具所諱言。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篇振聾發聵的評論員文章(2)
如何估價“###”中的上山下鄉運動,因為涉及800萬在鄉知青的穩定,而成為一個特別敏感的問題。當時,知識青年返城活動正處在“風乍起”的起步階段,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防止出現“鬧事”的連鎖反應,在各種場合反覆強調上山下鄉的“成績是主要的”,“毛主席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