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屈楚斯民怕夏菲聽不明白,常常在一旁補白。

夏菲一愣,是呀!跟他這麼長時間對話,其實沒說一句話,都是相互傳遞意識啊。“不說話,少費力勞神,確實省事多了。”

“這就叫做‘能量效益法則’。”屈楚斯民又提起一個難以理喻的新話題。

“你是說,我們做任何事都應少費力或儘量不費力,――事半功倍!”

夏菲悟性極好,一直得到屈楚斯民的賞識。他盯著她,臉上堆滿讚賞的笑意。她有些不好意思,轉過臉,一心看聲畫並茂的展覽。

“不是我說,我哪有那能耐?”屈楚斯民謙虛地說,“還是那位摩薩爾西。”

摩薩爾西根據生物學家研究人的行走和獼獼及其他動物行走的能耗率證明,人類在長期進化中之所以選擇兩足行走,是因為人類的兩足行走比動物的四足行走效率高得多。所以猿猢由“樹棲”到“地棲”,期間必然要經過一段長期的“水…陸兩棲生存方式”。這是一種自然選擇。最初,或許同許多動物一樣,完全出於一種生存本能,――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獲得最最佳化的生存發展。當人類一旦跨入意識大門,進入智人發展階段,就由本能的、不自覺到自覺地遵循這一法則。屈楚斯民以學問家的口氣總結說:“人類在長期進化中的自然選擇是以能量效益為原則的,即以最小的力作最大的功,以最節省能量的低消耗獲得最大的功效。這是一條自然法則。試想,假如某種動物違背或者環境惡化到自身能量不足以維繫生存,那末這種動物就可能迅速銳減甚至於在這個星球上滅絕。(地球上恐龍的命運或許就是如此!)人類之所以發展進化到今天,就在於人類始終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而不是違背能量效益法則。”

推廣到社會,夏菲不自覺地接下來自個兒推論,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成本)獲取最大的效益。從古至今,不論任何社會形態,都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節省社會成本的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謀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若是違反這一法則,社會管理成本過高,人浮於事,勞動生產率低,社會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倒退;企業則難以提高經濟效益,就可能一年一年的虧損,滑向關停,倒閉,破產。這又成為一條社會法則。

夏菲眼前一亮,彷彿摩薩爾西手裡託的那顆心就是智慧之光,炳燿千秋的“生產動力體論”,遵循“能量效益法則”,永不停息地熊熊燃燒著……她腦子一下開了竅。長期困擾她的一個社會經濟學問題:人類社會生產和發展變革規律是否存在必然性,其動力是什麼?此刻豁然茅塞頓開。身邊展現的人拉手推;馬拉牛耕;火車,汽車,拖拉機……她接應不暇,難以顧及。話外音不斷傳來……“生產動力體的發展演進,同樣遵循能量效益法則,落後必然要被淘汰。人類自身發展更不可違背,否則就要被社會淘汰,被時代拋棄!”她似乎全然沒有聽見,不知道說了些什麼。其實她早已心領神會,一門心思巴不得一步跨出博物館,飛身回到地球,把摩薩爾西的理論思想告訴她的同胞,告訴全世界,再不要打仗,搞什麼戰爭,暴力革命……宣傳她獲得的真締。

封建社會之所以取代奴隸社會,是新興地主階級用牛馬類牲畜替代用奴隸的依靠集體力量的勞動,奴隸枷鎖套在牛馬的脖子上,奴隸獲得解放。新興地主階級並不是直接為了解放奴隸,而是因為一頭牛(或馬類牲畜)的體能力比一個人大許多倍,耕田種地比人快得多,節省了勞動力,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牛馬類牲畜消費(草料)極低,使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新貴族意識到:養一頭牛(馬)比養幾個乃至幾十個奴隸的消費要少得多,也省得多,比自己驅趕成群的奴隸勞動,其功效要高得多,能耗要少得多,最能節約生產成本。所以極願意把土地劃成小塊,以地租方式交給奴隸自己耕種。換成摩薩爾西的語言:“一畜一犁一人式”勞動的個體小生產方式比強制奴隸分工協作勞動的大集體生產方式先進,就在於前者比後者顯著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一言以蔽之曰:符合“能量效益法則”。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敘說一句很通俗易懂的話:“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夏菲一直不滿足於字面理解和傳統說教,常常追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始終不得其解。現在她全明白了,一個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蒸汽機類“機器生產動力體”的高消費能夠產生強大動力,資本主義社會則運用這強大的動力大量地生產資本。而要生產資本,企業生產就必須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