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況下於談判桌上被割走。法蘭西則不願看到普魯士過分強大,奧地利被過分削弱,導致德意志均勢的局面被打破的情況發生。
因而,談判中便出現了第一個矛盾,普魯士和薩克森的“戰勝者聯盟”與奧地利和法蘭西的“戰敗者聯盟”間的關於半個波西米亞領土歸屬問題的矛盾。
法蘭西在這次戰爭中趁機漁利,奪取了佛蘭德斯和萊茵蘭。在戰時,作為德意志大國的普魯士自然難以出聲反對,現在坐到了談判桌上,普魯士的外交官也自然反對起了法蘭西國王和崇高羅馬帝國皇帝的sī下密約,為此,他以至反對質疑起了約瑟夫二世作為崇高羅馬帝國皇帝能否有資格單方面簽署出賣帝國領土的條約。
奧地利雖然痛恨普魯士對皇帝的權力提出質疑,但他們也不甘拱手讓出佛蘭德斯以及坐視法蘭西輕鬆奪取萊茵蘭,因而,他們在這件事上並沒有站在盟友一方,但也狡猾地沒有和普魯士站在同一條線上。
於是,談判中便出現了第二個矛盾,普魯士對法蘭西所佔領土合法xìng的質疑。
之後,是最重要、最關鍵也是最能夠被四大國忽視的一個矛盾,巴伐利亞的歸屬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爭議的焦點在兩方面,一是巴伐利亞是繼續保持統一,還是按照現有土地的實際佔有者來瓜分,二是巴伐利亞的選帝侯由誰擔任。
在巴伐利亞能否統一的問題上,薩克森堅持要求奧地利歸還所佔領的下巴伐利亞地區;奧地利則與之相反,堅持以最早的領土交易條約進行領土劃分;普魯士則出於對半個波西米亞的野心,而沒有明確表態,反而傾向於支援奧地利;法蘭西在此事上最為狡猾,先是承認奧地利對下巴伐利亞的主權,再是提出了“以下巴伐利亞作為交換條件,換回被普魯士佔領的半個波西米亞,同時,下巴伐利亞作為一個**的公爵領地存在”的建議,這實際上便是要防止德意志均勢被打破。
四國對巴伐利亞的態度各異,因而也導致了這本是最不重要的一條相談內容成為了最具有矛盾的一條。不過,相比於巴伐利亞領土能否統逐個事,後一條巴伐利亞選帝侯的人選更是矛盾重重。
巴伐利亞選帝侯早已經被確定為普法爾茨選帝侯,他也在上任之初便與奧地利簽署了領土交易約定,然而,一場戰爭之後,一切情況都已經轉換。
法蘭西手握普法爾茨選帝侯的放棄巴伐利亞的協議支援茨魏布呂肯公爵查理二世。薩克森與普法爾茨選帝侯並沒有任何關係,反之,普法爾茨選帝侯的表弟兼承繼人茨魏布呂肯公爵查理二世的妻子便是薩克森公主,因而,薩克森在此事上站在了法蘭西一邊,支援茨魏布呂肯公爵查理二世。然而,法蘭西贊成巴伐利亞分裂,而薩克森又傾向於巴伐利亞統一,因而,兩國並沒有站在同一條線上。
只為阻止奧地利擴張的普魯士,並不在乎巴伐利亞選帝侯的人選為誰。然而,顧慮到茨魏布呂肯公爵查理二世是由法蘭西支援的這一點,他們擔心法蘭西的勢力會因而而在德意志內部膨脹,因而,普魯士支援的是普法爾茨選帝侯。
奧地利雖對普法爾茨選帝侯和茨魏布呂肯公爵都顧慮重重,但他們和普魯士一樣,也顧慮到茨魏布呂肯查理二世與法蘭西的關係,因而,在玩伴無奈之下,奧地利站在了普法爾茨選帝侯一邊。然而,因為奧地利和普魯士在波西米亞一事上存在矛盾,故而他們也難以在此事上站在同一條陣線。
和談矛盾重重,幾乎從一開始就預示著不可能有實質xìng的成功。
時間到了月,整整一個月過去,諸多問題連一條都沒有達成共識。
1巴黎的路易收到了前往談判的諾埃伯爵的信件,信件上說道:“談判過程中,沒有爭吵,沒有妥協,所有人拒不相讓,卻又不肯在口舌上多費力氣,似乎所有人都不期望在談判桌上達成共識。”
普魯士的談判代表是亨利親王,他雖然是腓特烈二世的弟弟,但自被撤銷軍職後,他就被國王疏遠了。奧地利和薩克森的談判使者級別也不低,也是部長或公爵等級的人物,然而,這兩國的代表不是政fǔ中的邊緣人物,便是有職無權的顧問xìng質的人,並沒有任何的決定權。
談判的國家都沒有真正期望於談判的意思,因而,戰爭明顯是不可避免。對此,路易也釋出了一系列命令。他先是命令各地的民兵以行省為單位集合起來,接著又是將盧瓦爾軍團調動到了巴黎一帶,承擔原本由諾曼底軍團負責的防務,再之後是將阿爾卑斯軍團和萊茵軍團集合在萊茵蘭地區,加強兩軍的協調作戰。
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