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冬天,運輸方面肯定是一個大問題。
參加朝會的除了各部主官、丞相裴文矩和樞密院主官之外,還有諸位皇子們,這是燕帝的旨意,畢竟涉及到了戰爭,燕帝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在這方面表現出唯唯諾諾的樣子。然而讓眾人吃驚的時候,諸位皇子之中他們沒有發現新晉封的北遼王姬輕塵。
為此,燕帝還專門派人到王府去通傳姬輕塵。可回來的人告訴他,北遼王不在府上,這讓群臣更加吃驚,同樣讓燕帝頗為不悅。
不過朝會一開始大家就將心思放在了對北戎的戰爭上。
就像白項城跟姬輕塵說的一樣,分歧最大的就是統兵將軍問題。因為大燕四大名將龍狐豹虎中,龍將白晉和狐將李牧之都年過六旬,年事已高,已經不宜再統兵被徵,而豹將江仁貴要鎮守夷州,目的是房子豺狼一般的嶺南夷族,虎將柳東樓必須要坐鎮寧州,因為北戎入侵大燕,位於西北的離國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訊息,一旦他們有所行動,要發兵南下的話,將柳東樓調到曹州前線,待離國寧武關鐵騎南下寧州,必將會給讓大燕兩面受敵。
除此之外,大燕還有不少將領都是簫勇善戰之人。像羽林騎副將蘇堅和都尉白楊、侍衛統領福王姬興和副統領王昭、龍驤軍副將程千帆等,他們都是跟隨燕帝親征過的老將,可是他們幾人做一方大將還行,要是做統領三軍的統帥,就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畢竟他們沒有能夠單獨統兵十萬以上,而且還取得大勝的列子。
這就是燕帝親征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為燕帝每次親征都是三軍統帥,再加上有大燕統領各軍,使得剩下的一些將軍們只能衝鋒陷陣,而沒有單獨統領作戰的機會,時間一長,他們就缺房了這方面的培養,能力就侷限在了衝鋒陷陣上,而當燕帝和四大將領中白晉和李牧之出現老邁的情況時,再回頭尋找幾個單獨能夠統領大將軍的人選時才發現將帥方面就出現了斷層。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人在這種情況下推薦合適的人選統領北上。
原因很簡單,十年前的雁門一戰,大燕十萬精兵盡喪北戎三萬鐵騎之手,大燕太子姬承乾戰死。
這個大燕群臣心裡留下了陰影,即便是三年前燕帝被徵北戎,雁門關前一站,大燕神弓項子羽射殺了北戎大汗王阿史那?努哈赤,可那次也是慘勝,大軍損失很大。所以這次北戎傾巢而出,二十萬鐵騎南下,想想就恐怖可怕,誰敢在這個時候推薦合適的將領,要是戰勝了還好說,沒準會得到舉薦有功的賞賜,可戰敗了呢?就是舉薦有誤,就是失察罪名,這個罪名誰擔得起呢?
故而群臣選擇了沉默不語,就連樞密院的兩位大佬白晉和李牧之都沉默不語,因為兩人心裡也沒有適合的將領,畢竟這次北戎二十萬鐵騎南下,大燕想要敗北戎,沒有三十萬大軍不行,統領三十萬大軍,他們征戰一生,也只有一次統領過這麼龐大的軍隊而已。
不過國難當頭,兩人也向燕帝請戰過,想親自統兵北上,可是燕帝不準,私下跟他們說了很多,這才勸服了兩人沒有一意孤行。
就這樣,太極殿裡出現了短暫的沉默!
氣氛一下子陷入了僵硬之中。
“父皇,兒臣願意領兵出征,征討戎蠻!”突然,就在這一刻,位列武將一方的人群走出一人請戰道。
眾人一眼,發現他就是三皇子姬弘昌。
“父皇,兒臣也願意統兵北上,跟北戎決一死戰!”同樣,位於文臣一方的人群中走出一人朗聲說道,這個人就是八皇子姬虔。
燕帝的十個兒子中,能征善戰的不多,就已故的太子姬承乾、三皇子姬輕塵、八皇子姬虔和老九姬輕塵,至於老十姬延歲數還小,難以判定。不過人數雖少,可這幾人都像燕帝一樣,只要一上戰馬就是一員勇將。
就說太子姬承乾,當年在雁門關監軍時,一柄馬槊刺死了不少北戎武將,被北戎譽為中原第一槊,而正因為這個原因,當年姬承乾兵敗被圍,北戎騎兵才憤怒的將他殺死在馬下,還沒有生擒活捉,可見憤怒仇恨有多深。再說三皇子姬弘昌,名字聽著柔弱,像個書生一樣。可是十六歲入軍旅,跟隨燕帝南征北戰,立下過赫赫戰功,武力不輸於當年的太子姬承乾。即便是八皇子姬虔沒有領兵打過仗,可弓馬齊射樣樣精通,十八般兵器非常嫻熟,數次在軍中比武中獨佔鰲頭,絕對是一員悍將。
所以這兩人一請戰,就打破了太極殿沉默的氣氛!
隨即就有二皇子姬平和四皇子姬文等陸續出列請戰。雖說姬平和姬文不愔兵法,可作為燕帝的兒子,自小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