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受到德國戰艦攻擊之後,原已緊張的航運幾乎全部停頓。陳嘉庚米廠的倉庫裡堆放著1萬多包熟米。產品積壓的直接後果是資金流轉困難,工廠租金越期無法清還,工人的生活費又絕對不可拖欠。陳嘉庚陷入了“艱難維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陳嘉庚終於將所有的貨全部售脫。這時,他當機立斷決定經營航運業,他先是靠租船運輸,分別租下了載重1300噸的“萬通”和載重2500噸的“萬達”兩艘輪船,運來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銷售。不久因為市場的擴大,他又增加了2艘輪船,專門承接英國政府的貨物。他的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經營策略贏得了可觀利潤。僅僅一年後,就贏利了20多萬元。之後,更是購得多艘輪船,但卻不親自經營,而是租給法國政府,這樣不僅省事,避免了風險,也獲利很快。 1916年,陳嘉庚又有了劃時代的舉措。當時歐洲各國互相廝殺,給美國經濟騰飛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美國工業長足的發展,刺激了橡膠製品的需求,帶動了馬來亞的橡膠業,一躍而成了支柱產業,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馬來亞成了世界“橡膠王國”。而陳嘉庚此前的投資終於有了回報,他被作為公認的“馬來亞橡膠王國四大功臣”之一載入史冊。 此後2年,陳嘉庚逐漸把重心轉移到橡膠業上,他先後將新加坡土頭橋的菠蘿罐頭廠和恆美熟米廠改作“謙益”橡膠廠,專制膠布,實現了橡膠經營從單一的農業墾植到工業製造的飛躍。接著,他又設法與美國橡膠業協會搭上關係,把廣告做到了美國,把“謙益”橡膠廠的大半產品直接銷售到美國。這樣,他實現了第二個飛躍:將橡膠的農、工、貿經營集於一身,而且開創了在英國統治新加坡百年來華僑不透過洋行而與外國商家直接進行貿易的先例。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陳嘉庚不但沒有遭受損失,還安然無恙,依靠米、樹膠、輪船航運和出售菠蘿罐頭廠積存的鐵皮,陳嘉庚共得450 多萬元,扣除各種費用,實存資產430萬元。從而迅速躋身於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為著名的企業家、新加坡華僑大亨。 散盡家財為教育 一戰之後,陳嘉庚意識到航運業的危險性和暫時性,就沒有再繼續下去,他開始繼續擴充套件自己的橡膠王國。 1919年,隨著橡膠製品的廣泛應用,英國投資者不斷到馬來亞搶佔市場,有實力的華僑商家和小園主也紛紛改辦橡膠種植園或興辦小橡膠廠,競爭越來越劇烈。面對挑戰,陳嘉庚調整自己,實現了第三個飛躍:他擴充了“謙益”橡膠廠的規模,將粗加工的生膠廠改為深加工的橡膠熟品廠;退出於兩年前投資50萬元入股的3家橡膠公司;組建陳嘉庚公司,將謙益以橡膠總公司的名義列其麾下。 1922年,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無度引起市況蕭條,橡膠價連續3年下滑,許多小規模的膠園、膠廠被迫停產。而這時的陳嘉庚公司虎氣十足,他斷定橡膠業是新興產業,好景還在前頭。在對馬來亞各地進行考察之後,陳嘉庚一下子買下了9家橡膠廠。 1924年他在馬來亞和印尼設了10多家橡膠分店,其後又在其他地方設分行、分店或辦事機構。目的是擴大產品銷路和原料來源,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損失。這一年英國政府為抬高橡膠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中獨佔利潤,在新加坡、馬來亞實行限制橡膠生產計劃,第二年略見成效,加上美國汽車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影響,橡膠價格大幅度上漲。這一年是陳嘉庚的橡膠事業的巔峰,在英國大臣對新加坡工業的考察書中,也提到了陳嘉庚的公司,說它是“亞洲最大的企業”。 與此同時,陳嘉庚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福建集美。他認為振興工商業的目的在報國,但報國的關鍵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獲的財利,慨辦教育”。1893年,他20歲時就在家鄉創辦“惕齊學塾”。1913年又創辦集美小學。以後他與胞弟陳敬賢先生一起,邊集資邊辦學,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在家鄉創辦了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在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資助了閩南20個縣市110多所學校;並在僑居地新加坡倡辦和贊助了道南小學、愛同小學、崇福小學、南僑中學、南僑師範水產航海等許多學校。他用於興學的資金超過一億美元,幾乎等於他的全部家財。人們親切地稱陳嘉庚先生為“校主”。 有人說,陳嘉庚辦這麼多的學校無非是提高自己的聲譽,但陳嘉庚辦學,卻不是這樣的。他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資本,相反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 自1926年起,陳嘉庚為了維持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經費不至於中斷,做了許多努力。在資金緊缺時,他甚至於賤價出賣了橡膠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