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佐吉是個很有眼光的人,他曾經對兒子說:“最近名古屋的汽車多了起來,不過都是些外國車。我因為發明織布機獲得勳章,我想你就往汽車方向發展,為國家盡點心力作為回報吧。”喜一郎憑著父親提供的資金,於1930年夏天,在紡織廠一旁設立了汽車研究室,為豐田集團邁出了不平凡的第一步。 豐田英二跟著堂兄喜一郎,從此腳踏實地地投入汽車的開發。他的第一件工作是受命在東京的芝浦“建立汽車研究所,調整造汽車所需的機床”。後來,他做過與汽車有關的各種各樣的工作,全都是與技術有關的工作,譬如分解購進的德國汽車,把有關零部件畫成圖;以及對東京周圍的汽車製造廠家進行調查等。 1935年,豐田試製成第一輛汽車,它被稱為A型客車。紡織廠的同事看著這個古怪的東西,他們的評語是:“簡直像個南瓜!”而在路上進行實際試車時,路人看後便捧腹大笑。客車銷路並不理想,豐田便轉向貨車,可是雖然新車釋出會反應熱烈,但售出的豐田車容易出現機械故障,招來了汽車刊物的譏諷,那時流傳著一句話:“國產豐田,和尚坐禪。”可是面對這些指責和譏笑,作為研發主要人員的英二並不在意,他知道這是自身技術的問題,將來終會有一天會克服的。 1937年5月,豐田英二調入總公司的“監查改良部”,專門負責“逐一解決使用者投訴的汽車質量問題”。同年8月,豐田汽車工業株式會社正式成立,“豐田神話”由此拉開了帷幕。 在學習和挫敗中前進 1945年,32歲的豐田英二成為公司最年輕的董事,晉升為常務董事。他繼承了豐田喜一郎所倡導的“JUST IN TIME”的想法,建立了豐田生產方式的基礎。但當時豐田的情況是極其艱難的,公司許多技術骨幹,在戰時被徵召入伍,死的死,殘的殘,各種原因造成公司瀕臨破產邊緣。公司為了生存,甚至在佔領日本的美軍軍營旁,開設食品店和洗衣店,以養活員工,維持生計。 1949年10月18日,豐田英二的父親豐田平吉去世。豐田英二在最困難的時刻,繼承了父親持有的豐田股份。而此時的豐田股票,每股由48日元猛跌至27日元。豐田公司四處碰壁,破產只是時間問題了。為了挽救危局,豐田喜一郎召集公司高層領導開會,決定裁減員工,為此勞資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對抗,反覆討論之後,最終達成協議:工會同意裁員,從職工中招募自願退職者,將原有的7500名職工裁減到5500名;同時資方除社長豐田喜一郎一人外,其他經營管理人員全體引咎辭職。    
汽車鉅子(2)
歷時1年3個月的勞資糾紛終於宣告結束。豐田汽車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日本汽車工業的先驅者——豐田喜一郎在其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他最後的生涯。 這次勞資糾紛是豐田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它讓豐田英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意識到了勞資關係是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兩個輪子之一。 解決完勞資關係之後,公司派豐田英二訪問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一是考察汽車企業今後的前途,二是和美國廠商洽談技術合作事宜。當時老福特已經去世,小福特剛剛上任,非常不可一世,對待這個來參觀的豐田董事也十分傲慢,當然他的確有驕傲的理由,因為當時這個廠每天能生產7000輛轎車,比日本豐田公司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但豐田英二並不迷信福特,他在考察報告中寫道:“那裡的生產體制還有改進的可能。”畢竟他面對的是日本的國情而非美國,不同的情況就應該分別對待。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缺少資金和外匯。是照搬美國的大量生產方式,還是按照日本的國情另謀出路,英二選擇了後者。 豐田英二和他的夥伴大野耐一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驗,從日本的國情出發,經過30多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完整的豐田生產方式:透過生產過程整體最佳化,改進技術,理順物流,杜絕超量生產,消除無效勞動與浪費,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改善質量,達到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產出的目的。 美軍訂單引發的思考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爭使豐田汽車公司“起死回生”。公司的裁員計劃還沒來得及執行,就收到了大量的美軍訂單。美軍向日本訂購卡車,除了因為從美國本土運送戰車到朝鮮運費昂貴之外,時間上也來不及。戰爭給豐田汽車帶來了機遇。從1952年到1962年,美軍一直向豐田公司採購卡車。 在生產卡車的同時,因為計程車需求量的急劇增大,豐田也開始研製開發小轎車。1955年1月1日,豐田推出了第一種小轎車的車型,定名為“皇冠”。英二直接參與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