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部分

們特別導演了幾部專門表現“好兵帥克歷險”的影片(1925—

1927年間攝製)。

馬哈蒂拍過很多影片。他由於導演了兩部“大膽的”影片,即《熱戀》(1929年攝製)和顯示出演員海蒂·拉馬爾才能的《心醉神迷》(1933年攝製),而獲得國際聲譽。這兩部影片所描寫的都是一些通姦的簡單故事(諷刺性或悲劇性的)。這些從第一次接吻起一直以情侶為中心的故事,是和主人公所處的環境(如《熱戀》中的車站,《心醉神迷》中的農村)密切結合在一起來描寫的。影片對**的描寫雖然很大膽,然而未使人感到噁心,而且它還傑出地應用了分鏡頭和攝影上的技巧。《心醉神迷》一片由於詩人納茲伐爾所寫的劇本簡潔明瞭,特別獲得成功。這部受蘇聯學派的影響比受德國學派的影響更大的作品,給人一種情詩的感覺。

蘇聯影片的影響在德捷合制的影片《如此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這部影片是由瑞典導演容漢斯在布拉格的平民區裡拍攝的。影片的女主人公——一個被洗衣機的開水燙傷致死的女傭人——是由主演過《母親》一片而給人很深印象的女演員巴拉諾夫斯卡婭扮演的。影片的內容已由片名概括表示出來:窮人的悲歡在這部影片裡是用半同情半諷刺和稍帶辛辣的筆法描寫出來的。卡萊爾·安東的影片(1926年攝製的《五月的故事》,1930年根據歐文·吉許的劇本攝製的《加爾讓託尼》)和以後米洛斯拉夫·齊坎的影片(1936年攝製的《步兵營》、1938年攝製的《乞丐世界》)也是以布拉格的平民區和貧民窟為背景的。由英納曼導演的《十八歲時的生活》(1932年攝製)和約瑟夫·洛文斯基(死於1936年)導演的《青年情人》(1932年攝製)都是受馬哈蒂影片成功的影響而攝製的,它們都在國外上演過。多產的導演馬丁·弗裡茨也拍攝了他最好的影片《雅諾西克》,描寫一個斯洛伐克英雄的故事,有佩岑卡極優美的攝影。拉第斯拉夫·布洛姆以《口琴》一片(1936年攝製),開始接觸到社會的主題。奧塔卡·瓦夫拉在他的歷史片中很受《英雄的狂歡節》一片的影響,這在1938年攝製的《庫特納·霍拉的處女們》中可以看出。

早在希特勒還沒有佔領赫拉特辛之時,在捷克斯洛伐克確實無疑地已有本國電影學派存在,人們可以從這個學派看到幾個特點:優美的攝影,確切的格調,慷慨寬宏的思想,一種不排斥大膽描寫的自然風格(至少在表現風俗習慣上是這樣)和表現大自然、農民生活與城市平民生活的真實感。

波蘭

在華沙,1910年後,亞歷山大·海爾茨和亨裡克·芬凱爾斯坦使波蘭電影開始誕生,同時還發現了波拉·尼格麗這位女明星。

從1920年到1939年,波蘭每年生產10部至25部影片。在無聲電影時期,應該指出下面這些導演的努力:普恰爾斯基(1923年得制《征服者巴爾臺克》,1928年攝製《現代人》),莫德舍夫斯基(1923年攝製《農民們》,根據拉狄斯拉斯·雷蒙的原作改編),理查德·奧爾丁斯基(《塔杜施先生》,根據密茨凱維奇原作改編)。1930年之後,由於新一代導演的興起,影片質量大有改進;這些新導演深受先鋒派和蘇聯電影的影響,其中有亞歷山大·福特、萬達·雅庫博夫斯卡、布奇柯夫斯基、波赫傑維奇、採卡爾斯基、扎爾齊茨基等人。這些年青的導演大部分只拍攝一些紀錄片或實驗性影片。然而,亞歷山大·福特卻導演了好幾部重要而又大膽的故事片,如1932年的《街頭夥伴》,描寫華沙的賣報小販,1937年同扎爾齊茨基合作拍攝的《維斯杜拉河畔的人》,以及那部故事性的紀錄片《我們到達終點》(1936年攝製)。後一部影片由讓·班勒維在巴黎介紹上映時,大獲成功;然而福特本人卻同皮爾勞德斯基及其後繼的上校部長們的電影檢查發生了爭執。這種檢查根本不允許有任何進步的傾向,當然不限於對電影是這樣。在30年代,波蘭最走運的導演約瑟夫·萊伊臺斯和理查德·奧爾丁斯基由於同外國合作製片,或由於官方的訂貨,有時能獲得鉅額的資金來攝製影片。

奧地利

在奧匈帝國時代,1918年以前已有小規模的製片業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薩夏影片公司,它是由薩夏·科勞拉特伯爵建立的,他還指定劇作家莫爾納編寫電影劇本。一些小型的製片公司在布達佩斯、蘭堡、布加勒斯特等地成立起來,而維也納則成為一個重要活動的中心。這個哈布斯堡王朝的京城一向只在生產愛情片方面同巴黎競爭。但是,到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