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的對話所產生的造型單調感起見,他用了攝影機環繞演員不斷移動的拍攝方法。這種革新和另一種類似的方法,即有系統地將一個場景分割為各個鏡頭,並使它具有鐘擺那樣交替節奏感的“正反鏡頭的變換”,同樣在對白片中創造了一種典型。

有聲電影又使攝影棚和創作方法發生了變化,加速推動了一種在幾年以前即已開始了的發展。很久以來,攝影棚只是梅里愛在蒙特勒伊所用的玻璃攝影室的擴大,直到電影工業化全部使用人工照明時,還是如此。但到了1915年以後,人們開始建造一些沒有玻璃窗和玻璃屋頂的攝影棚。而有聲影片則把最後的一塊玻璃也消滅了,因為攝影棚這時要求象一個箱子一樣,有嚴密隔音裝置。同時更由於移動攝影的增多,需要有複雜的裝置(如移動車、升降機、起重機),由很多技師來操縱。快速感光膠片的使用,也使攝影、化妝的技術,特別是照明的技術發生變化。主任攝影師的任務現在主要是去指導光線的使用。聲音的出現使技術上幫助導演的助理人員更為增多。在一部細心地攝製的影片中,一個只放映一分鐘的場面往往要花上半天的時間來拍攝。為了避免拍片過程中的時間浪費,事前一定要很細緻地將影片的劇本準備妥當。

在好萊塢,選擇影片主題過去是導演的事,現在則成為製片公司的一個科室,要僱用幾十人來工作。至於把選出的主題變成電影語言的工作,則交給許多在改編、剪輯和對白等方面有經驗的專家去擔任。為了能夠正確地估計成本和攝製時間,這些專家用很長時間仔細編寫出來的分鏡頭劇本,必須對畫面和音響的各項細節都有通盤的規劃。這樣一來,有聲電影就把成為電影先驅者時代的特徵的即興式演出,幾乎完全消滅。企業家極力(雖然時常是徒然的)要把偶然的因素減少到最小的限度。

有聲電影在影片的產量上也引起了反應。1929年,華爾街曾以兩億美元投資於好萊塢的影片。四年以後,投資數目減少到1.2億美元。這樣,影片的攝製部數也不得不隨之減少,也就是說,無聲電影時代年產900部乃至1000部的影片產量,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減少到了500部至600部。同時,一部影片的平均攝製成本也減低了。那些每週發行一個上映節目的大製片公司此時增加了B級影片的產量,這種影片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用少量資金攝製出來的。為了使買主易於接受起見,這些影片被夾雜在“一批影片”中出賣,在這“一批影片”中夾帶著一部攝製成本被宣傳為100萬美元以上的權威影片。其實這種推銷方法從先驅者時期起在法國、德國、義大利或美國,就早已存在,有聲影片只是將這種方法更加強化而已。借用法國電影發行商的一句行話來說,這種美國人稱之為“大宗定貨”(Block—Booking)的推銷方法不過是一個“火車頭”拖著許多節裝著“蹩腳貨”的列車。

在美國影片產量減少的同時,那些在無聲電影時代被好萊塢影片所侵入的國家又恢復了影片的生產,這是由於這些國家的觀眾要求在銀幕看到講本國話的演員的緣故。好萊塢為了扼殺各國民族電影的復興(這點我們將在後面敘述),開始利用外國演員來攝製外語版的影片,而在限制影片進口或實行影片定額輸入制的國家(如德、英、法等國)裡,則採取就地攝製影片的辦法。隨著技術的進步,美國掌握了一張最大的王牌,那就是一個不懂外國語言的演員可以用別人的聲音來代替他說話。“配音譯製”使美國又收回那些已經失去了的市場。輸入美國配音譯製的影片,在華盛頓簽訂的通商條約中成了一項正式的條款。

在摩根和洛克菲勒分別支援的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佔領白宮的這樣一個國家裡,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國家的事務。這兩個大財閥在各方面控制著好萊塢的八大影片公司。“華納”和“福斯”兩家影片公司在有聲電影初期曾試圖對這種控制進行反抗。他們不惜花費很多的時間和金錢來提起訴訟,但這一斗爭結果是以壟斷資本家獲勝而告終。

好萊塢僥倖暫時逃脫了經濟危機,因為有聲電影非常吸引觀眾,失業的人們時常到電影院裡去尋找精神上的麻醉。可是當他們的經濟力量隨著危機的延續而告涸竭時,電影院的營業狀況就一落千丈。許多大影片公司不得不求助於洛克菲勒的“大通銀行”或者摩根的“阿特拉斯公司”。結果這些大影片公司被迫實行嚴格的“改組”,使攝製權直接落在一小撮金融資本家手裡。我們以後將會看到好萊塢成為華爾街的一個屬地之後在電影藝術領域內產生的後果。

第十四章 美國電影十五年(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