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求是:通風,改善光照條件,讓小孩多進行戶外光曬。

當然,中國南方歷來宗族勢力頑固,趙興知道程家坳的來歷後,他沒興趣挑戰千年傳統,所以在做事時,小心謹慎地不干涉程同行使族權,這種小心令程同極為滿意,也是程姓山民迅速認可了他的存在。

在程家坳這麼一個荒僻山村,哪怕是“一招鮮”的醫生也會獲得很高地位。而趙興幾次出手,卻讓村裡小孩患病率直線下降,於是,走街串巷的郎中不再受山民歡迎,代之以趙興地位的逐步提高。使得這個冬季趙興一直處在繁忙狀態,在忙碌中迎來了又一年正旦(春節)。

趙興的第二次出手,就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節。

此前,他一直靠村民的無償供養而生活。鄉人能有多少積蓄,臨近春節了,程家坳這個20餘戶、100多人的村落,被他這閒人拖累導致儲糧耗盡。

在這種情況下,趙興召集了村裡的孩子,把自己的野外生存知識教給他們,並教孩子們改良捕獵工具,製作捕獵網、陷阱、活套,探查野獸的蹤跡……

結果,孩子們大獲而歸,村民們得到溫飽。趙興也由此成了孩子王。

趙興的第三次出手是在清明。

這一天,大人們都下地耕作,百無聊賴的趙興跟孩子們閒聊,聽到孩子們說起當日是“清明”,他隨手在地上寫下“清明”兩個字,並唸了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順便還給孩子們聊了“24節氣”諺語——比如:“清明時節,種瓜種豆”、“驚蟄地氣通,農夫閒轉忙”等等。

在這個時代,大多數教師都講究“書讀百遍,其意自明”,即要求學生們透過死記硬背,採用攝影式記憶來學習。而趙興的講課生動別緻,他從“清明”的偏旁部首、字詞架構講起——也就是複述小學識字過程……可這時代孩子們哪見過這個。

經他如此生動的一講,小孩子馬上記住了“清明、水、青、日、月”六個字。當晚,從田裡歸來的家長見到孩子們的炫耀,頓時大驚,他們不約而同地提著拜師禮登門……

隨後,趙興就成為了“老師”。

“老師”這個詞正是源自於宋代,它是用來稱呼鄉村教師的。而“先生”這個詞,在宋代是用來稱呼走方郎中與道士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才又用來稱呼老師。

帶著一群孩子,趙興悠閒的渡過了這一年剩下的春、夏。在此期間,他領著孩子幾次前往附近的蘄水、英山……最終確認:這確實是宋代,時間大約在王安石變法末期,但此時王安石已屢經罷相。

當又一個秋天到來時,知道真相的趙興,在落寞中迎來了落葉漫天的季節。這個季節是收穫的季節,但趙興卻不知道該怎麼自處——該怎麼定位自己。

為了隱藏身份,他只能用“慎言慎行”的態度,耐心的躲在鄉間教導孩子,努力地學習這時代的語言、這時代的習慣。在此期間,他也偶爾以自己半吊子的醫學知識救治鄉民。

在他的照看下,這一年,整村20餘戶村民,竟奇蹟般沒有一名幼兒過世。這一奇蹟令趙興聲名大噪,以至於“神醫”之名傳遍了四溝八鄉。附近村寨的小媳婦常抱著孩子跋涉幾十裡山路,有病沒病,都要讓程家坳的“神醫”看一下孩子的發育。

這個秋天趙興是憂鬱的,雖然村民對他的供養從來沒有缺乏,而他依靠“老師”與“醫生”兩種職業,也讓房子堆滿了各種收穫,但習慣現代生活的他總感覺日子寂寞,於是,他便給自己找事了——在他的指點下,村民們開始學會了“包裝”自己的獵物與山貨——這也算是“農產品的深加工”吧。

“農產品的深加工”的主力軍是孩子,因為趙興也只能指揮動孩子。孩子體弱,幹不動力氣活,於是趙興便指點孩子們做各種輔助工具——將刀片固定在木桌上,用於切削竹篾;將切好的竹篾用蒸籠蒸煮,高溫定型後編織成各種精美竹器……

這些裝在精緻竹簍竹器裡面的山貨、山珍,為村民們換來了一個豐碩的肥年。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學會讀寫三百個字。

事情傳出後,臨近村寨的家長慕名,紛紛把孩子送趙興這裡寄養,並送來海量的“學雜費”——宋代把這叫“束脩”。當然,都是些山貨,村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山貨——野菇、風雞、山豬等等,這些東西都被趙興裝在簍子裡,賣了高價。

等到年末,趙興在山區裡的名聲越傳越廣,收到的束脩越來越多,以至於趙興簡陋的木屋都放不下。於是,他從鄰近的縣城招了幾個陶匠,在程家坳附近挖了口大窯,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