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房的“樣板”,簡直象從天堂跌到地獄那般差異。
蘇聯人的排外情緒,並未因“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口號,有所改變:這個事實,托洛茨基都承認過。'2'莫斯科的平民如此,毫無知識的農民,亦復如此。經國說他們不講道理。“我初到的時候,因為我是外國人,沒有一家肯借床鋪給我睡。第一夜我就睡在一個教堂的車房裡。”'3'
不講道理的原因,是這些人的優越感,潛意識的種族歧視。他們奇怪,怎麼會來個插隊的矮小中國人?至於為什麼?尼古拉同志什麼出身來歷?沒有人有興趣,經國不會去說它,說了也白費氣力。
忍耐恐怕是經國唯一的武器,迫不得已,把自己小資產階級意識的情緒、驕傲,隱藏起來,用行動表
現做農民的朋友。其忍辱負重的過程,有他自己的日記,足資徵引。
“第二天,一早就到農場去。農民講許多話來譏笑我,可是,我很客氣的對他們說:‘早安!’後來有一個老農民對我說:‘你應該與我們共同耕田!’我說:‘好!’他們就給了我一匹馬及其它的農具,開始我以為耕田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可是後來感覺到並不十分困難,惟須多用體力罷了。耕田耕到晚上,身體已很疲倦。回到教堂的車房中,渾身疼痛,倒頭就睡。睡到半夜,一個六十八歲的老婦人,起了些同情心,把我叫醒:‘朋友!這不是睡覺的地方,到我的草屋裡去睡吧!’‘十分感謝我慈愛的老朋友!不過我今天很疲倦了,明天我來!’我冷冷地回答。‘你用不著怕我,在這兒睡覺是會生病的!我住的雖是茅屋,可是要比這裡好得多,一同去吧!’”'4'。
沒有住處,睡到“教堂車房裡”的經國,是他獻身蘇維埃祖國的第一課。“勞其筋骨”,斯大林好象頗懂中國孟軻的大道理。
沙弗亞老農婦的慈愛,和蘇聯布林什維克的殘暴,形成強烈的對比。相信,這是經國第一次感到人性光輝的溫暖時刻。沙弗亞終於成了他的好朋友,那草屋成為他唯一的歸宿。
衝破環境的哲學,是抓上層階級,向村中頑固派的領袖,進行宣傳和說服工作。他的結論:“要有群眾的信仰,必須先和他們的領袖接近,要在群眾中發生影響,必須先影響他們的領袖。”
得到領袖信任後,再推動組織,爭取群眾信任。果然,經國的處境大變,他的領袖氣質,使他免於勞力之苦,放棄耕種,專職為農民接洽土地貸款,購置農具等任務,且當選了農村蘇維埃的主席。
蘇維埃農民,本質上,和中國農民,世界每一個角落的農民,純樸忠厚的性格,有其共同之處。唱高調、喊主義,沒有用的。只有行動實踐,才能贏取信任。
真實體驗中,經國學到群眾運動的真諦。勞改期滿,當他離開石可夫時,當地農民流露出的真摯情感和離別場面,生動感人,更富戲劇性。他寫著:
“草屋門外面的人,漸漸的多起來了。當我吃早飯的時候,斯客洛平走進來對我說‘全村農民都來歡送你了!我們要開一個露天歡送大會。’我就走出門外,看他們手中有的拿著蘋果,有的拿著雞鴨,斯客洛平宣佈開會並致歡送詞。”'5'當時他的行李,只有一隻破小箱,箱子裡裝著兩身襯衣褲和一雙已經補了十多次的破襪子,三、四個月沒有用過一次肥皂,比起他同村的農友來,他才真算“徹頭徹尾的無產階級典型。”
離開石可夫村,使他感到悵惘,尤其是告別沙弗亞老農婦,要不是她,當時就沒有人收容一個睡在車房裡的孤客,那他將要和莫斯科的嚴寒進行生死存亡的掙扎,離開此地,還有沒有這樣的人間溫暖呢!
第二年夏天,經國曾重回到村莊來,探望這位老婦人。可是,她已在兩個月前孤苦地去世。經國特地買了一束花,到墳前憑弔,且大哭一場,充分流露著非布林什維克的一面。
從工廠去農村,由農村重回工廠。一度在一個小火車站擔任搬運工人。一九三三年的春天,“為了追求真理,為了爭氣做人,不得不離開這四位好友,到別的地方去工作,”去阿爾泰金礦。
臨去前夕,患恙不起,他自己說:
“……病得快要死,睡在一個小火車站的燒水房裡面,有四個青年的夥伴圍著我,兩個摸著我的手,一個摸著我的頭,另外一個動也不動地站在我身邊,他們都知道我的病是非常危險的,大家都想救我幫助我!但是誰也沒有辦法,因為我們五個人都是靠氣力生活的,而這幾天天氣特別冷,火車站上的貨物不能搬運,所以一個錢都賺不到,他們在這個無可奈何的時候